工业设计的本质以及它与艺术的关系

2020-12-07 18:25:43吴宇航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吴宇航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一、工业设计的本质

有人认为,科学家能发明技术,制造商能制造出产品,工程师能使产品具有功能,市场商人能销售产品,但是只有设计师才能洞察并组合所有方面,并将概念转变成想要的,可行的和商业上成功的产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的价值。其实,产品不只是功能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消费者显示自我的符号,设计所提供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一个虚拟经验或虚拟程序的服务。因此,选择产品也成了消费者的一种创造行为。

因为是现代化批量生产,是以机械技术为手段的造型活动,是以生活用品,公共性商业与服务业用品,工业与机械设备用品和交通运输工具等为主要对象的设计,因此,选择工业化的目的一定是作为提高人类的社会服务为手段,是人造物的目的性所在。当然,以工业化为目的产品设计的理论或思考过程也在不断地丰富,即使是相同的产品也是如此,这种思考的过程是在产品制作前就确定的,美学特征也预先在设计中确定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对象物(产品)一定会对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影响和变化,形成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系统。如计算机的使用普及化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感到时间的可贵。这是“物”的现代化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反馈。加之工业化的批量产品的出现,将更有利于产业的不断改革,有助于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市场的扩大和近代经营的改进,因此可以说,工业设计的产生是现代工业化,存在条件是现代社会,服务对象是现代的人,工业设计与现代技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二、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一)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家参与设计研究,投入设计实践,可以推动设计进步。“现代主义之父”威廉·莫里斯是个典型例子。设计师关注艺术,投入艺术研究,也推动设计进步。以包豪斯的学生和老师的布鲁尔为例,1920 年他进入魏玛包豪斯学习,师从艺术家伊顿和康定斯基,学习色彩和形体理论,接受了相关的训练,为他后来的家具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艺术家包括导演、演员、编剧、音乐家、舞蹈家、制片和舞台美术家通力合作,能够制作出许多优秀的电影、电视剧和广告等,这是艺术与设计合作的结果。

(二)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应避免的问题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需要避免为艺术而设计的倾向,否认设计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特征,把设计只作为纯艺术的一个品种,这样,设计就成了纸上谈兵,科学、技术、生产、流通、消费、材料等均成了无关的概念。同时还需要避免为技术和设计,否认物质产品的精神功能,否认设计的艺术特征,把设计作为纯科学技术的一个行业,这样非常明显地导致设计的纯技术观点,素描、色彩、图案、构成等都成了摆设,艺术思想、艺术技巧、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都变成了无聊得言词。最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一种联系,两者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设计只被当作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传统图案,艺术仍是苏联式的素描和水彩,尤其是设计在学习和发扬光大的时候,不可能只注重传统或只专注国外的文化,还需要注重设计的本土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三)如何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首先,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尽管艺术性的设计起源甚早,但是设计无疑是先于艺术的。换而言之,从二者的起源与结合而言,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用“设计艺术”作为专业术语名称应更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发展状况。其次,从现实社会中设计的本质意义而言,尽管我们不排除专门为了某种视觉需要和心理感受而进行的纯艺术性设计,但是在整个设计的发展史上,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特别是在物质需要方面,实用是基本点,也是根本点,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实现。

总结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从19 世纪以后,开始了手工艺转向机械工艺生产日常用品。从此技术与艺术分离,转向与科学结合,产品形成统一化、标准化、批量化。实际上,设计与艺术是一个不能打断的链条,在用计算机设计出的一张张图纸、一幅幅画面及一件件三维空间的产品设计面前。人们似乎感到自己界于某种边缘地带,觉悟到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艺术不再仅仅是抽象的哲理,而是具体的感受,不再仅仅揭示一类存在,而是一种创造,这是一个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