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嵬
(重庆市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重庆 巫山 404700)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正在不断发展,先进科技不仅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也带来了更多的工业与社会活动。自环境保护提出以来,保护与破坏始终处于循环往复的状态。环境保护在社会活动中得到了极高的关注,高质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支持。及时且有效的检测结果能够辅助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展开,是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有力支持。
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是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国家有关单位为了提高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果,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针对不同方面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作出了明文规定。如何辨认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衡量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是否达标,就需要通过生态环境监测获得相关数据。以工业废水的排放为例,法规要求企业应当将废水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才可以进行排放,生态环境监测一方面可以确认被排放的污水是否达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现有的污水排放标准对长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是国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不同类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持。
工业与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当前容易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类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也越发严重。如果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方式,将无法遏制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生态环境监测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受污染的区域、污染类型及污染程度,配合相应的专业技术手段能够尽快给出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这样一来即使出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也能够将污染的影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环境保护及修复的难度。
生态环境监测的实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环境管理水平的增长,对环境保护效果的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先进的检测手段与工具,能够直观的了解现有环境保护问题的核心所在。通过监测所得数据,能够不断掌握不同类型污染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的时间与空间规律,进而提升相关方案或决策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作用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有效之上的,如果出现数据谎报、瞒报等问题,必然会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及环境监测相关状况,笔者认为影响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于法律制度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工作,并不能完全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严格性不足。甚至存在部分检测单位,过于重视经济效益上报的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并不完全真实。这些行为都会严重影响环境保护相关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如果能够针对现有问题设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体系,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并不断追踪所有生态环境监测的结果,根据地方监测水平实施有效的监测工作。通过更加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环境保护效果的增长。强化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加强内部质控管理与人员培训,各项监测任务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开展,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准、精”,数值能够溯源。打铁还需自身硬,严守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这条“生命线”。
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严重阻碍,长期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上文提到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来自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效率不足。环境保护工作与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必须要根据地方实情,采取合理有效的监测管理方法。设立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监测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修正,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素养,借助绩效考核一类的形式改进监测人员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能力素养,夯实基础,才能充分发挥“顶梁柱”作用,继而打造一支生态保护铁军“先锋队”。当监测人员能够更积极严谨的面对监测工作,监测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监测的过程中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进行预测,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及时评估危险等级并在问题出现的最短时间内进行应对。
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长远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质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从数据方面支持环境保护水平的稳定提升。但是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种类、范围、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借助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件进行预测,并为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可以说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密不可分,应当得到有关单位及监测人员的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