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2020-12-07 18:25:43叶群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叶群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引言:社区是组成社会的基础单元,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基层单位,是党的执政、居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随着社区治理工作逐渐向创新转型迈进,社区治理对参与主体、服务对象和功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传统社区治理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基本要求。同时,社区治理也在向专业化和复合化方向迈进,这要求社区管理人员要不断贴合群众,从社区治理根本入手探索新的治理方式,推进社会工作全面融入社区治理工作。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逻辑机理

(一)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的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社区治理的弊端积累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以往自上而下的社区治理体制在居民中的满意度急剧下降。因此,如何合理有效面对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政府和社区亟待解决的。当前正值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权力正在逐渐下放,其职能也在不断转变。以社区基本治理为单位,党和政府创新治理机制为主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正在逐渐形成。社会工作诞生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都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具有相同的逻辑起点。

(二)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的价值体现

社会工作有效介入社区治理,能够为构建服务型社区和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带来更加前卫和专业的理念,并体现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价值。上文提到,社区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往往需要在政府的牵头治理下才能促成社区中各参与主体发挥作用。虽然当前政府全面创新治理机制,社区治理开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自治模式,但政府发挥的主导作用仍然过大。这是一种公共服务和导向的问题,会导致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不通畅。社会工作能够在发现问题后实施具体介入,并为政府提供政策上的倡导,从而实施针对性服务。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与社区治理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能够形成互补。

(三)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的服务切入

当前社区治理正是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方面要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能力,以实际服务来引导和规范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行动和意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行为,在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中是一种专业性服务导向接入过程。社会工作能够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和规范社区发展机制,从而拓宽各参与主体的参与途径,最终让整个社区在链接资源和链接服务机制的帮助下实现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具体途径

(一)探索机构嵌入党群服务的新架构

新时代的社区治理,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从主体、机制、过程等方面进行政策落实和创新。要因地制宜,对不同的社区基本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让治理路径有更高的适应性,并成为一种具备借鉴性的党群服务关系。社会工作既可以是机构直接提供服务的方式,也可以是党群工作人员学习社会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社区治理工作的模式。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项目长期嵌入党群服务机构,解决社区难点痛点。

(二)构建发展型社区管理服务新体系

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的根本,是为了让居民服务更完善,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备和高质量的服务。要坚持问题导向,让社会工作更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发展的需要。在充分调研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让为群众服务的相关工作能够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并科学分层、分类工作对象,以及责任主体,使其作为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服务清单而长期坚持下去。要坚持信息公开,用最大的工作成果作为赢得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关键点,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创新精神。

(三)尝试双向互动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摒弃单向动员的方式,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问题的发现、研究、解决过程中,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工作能够实现互动,形成以社区清单制为主的社区治理新方式。要加强入户走访,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响应解决方案,并逐渐形成社区问题解决机制。要利用党群服务机构框架下的社会力量实现制度化介入,从而不断用实际行动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结束语:社会工作是新形势下社区治理提高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注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扎根基层,加强理论实践,不断推行理念转变,用专业能力获得认可和信赖,实现社区治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