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悦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江苏 南京 210023)
“当我们努力去遵行规则所要求的目的时,反而使规则成了套在自己身上的重重枷锁,那本来是叫艺术富有活力的规则,反而借着规则的束缚扼杀了我们对艺术的悟性。”
每每浏览到此句话,心中疑问便油然而生,“艺术有其绝对规则和标准吗?如何不被艺术规则所束缚去展现艺术的活性即生命力的存在?” 于书法专业学生而言,从书法艺术入手分析,艺术的规则与标准建立在审美层面与表现层面。中国艺术向来是写意性艺术,绝不像西方艺术中对透视,和黄金分割线美感要求的数学化理性思维,没有数字性的具体的按绝对标准去衡量画面是否和谐、是否充分的表达出艺术属性,但写意性艺术则体现在那些带有东方哲学性的“悟道”与“贯气”上,但却能使观者产生和谐、思考与愉悦的感受。就书法艺术而言,虽然东方写意艺术无绝对标准,但笔法、结体、墨法、章法的四大要素也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金科玉律。
不论是何种流派,都有一定标准去衡量书法作品整体的高下,只是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取当代书法这一载体,稍作举证。当代书法现阶段分作两个大类的流派类别:古典主义派与现代主义派。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思想观念有所不同,取法对象不同,创作目的与表达方式不同。
“古典主义派”提倡“入古”指的是与古人贴合,对传统经典碑帖推崇备至,要求注重弘扬和传统技法的精纯度,囿于传统,膜拜经典,笔法追求“笔笔有来历”,将传统奉为圭臬,对经典进行绝对维护的文化情结。故创新性不够,而囿于种种规则之中,亦步亦趋跟在古人身后,不敢越雷池半步。
现代主义派则将书法视觉元素空前突出,进而将绘画和书法整合起来,使书法更象抽象绘画。强调反传统书法,对线条、行气之类不感兴趣,而对空间结构的章法、视觉冲击力、墨色块面情有独钟。
就创作者在创作时而言,从创作心理来说,万不可做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追求作品面面俱到绝对完美,从单一点画开始,线条内容丰富、单字结构完美,行间贯气畅通、作品整体章法完美不出半点瑕疵等等。这样背负的思想包袱过重,也很容易钻牛角尖,只关注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而很容易忽略整体章法的流畅性,被艺术的规则束缚甚至禁锢。其次,用这种思考方式去构思作品,越是想做到面面俱到,越是做不到,因为艺术是含有人文性和生命力的艺术,强调人的创造性。人非机械,可以做出自认为物理意义上的百分之百完美且相同的线条和画面,如印刷技术。人非圣贤,“完美中的不完美”才留有布白与念想,使人有无限遐想空间,如“断臂的维纳斯”、天下第一、二、三行书中草稿的涂抹部分以及所有书法作品中重复出现的单字他们的结体都不尽相同。从理性的完成度角度来看他们并不完美也未做到极致,完全排列整体,但因他们塑造的作品富有“人性与活力”,并不妨碍其成为完美的的经久不衰的作品。所以,艺术家先放松状态,在创作前的构思与预想前,可从整体预想效果入手,对整体章法有大致的把握度,再细化分解成单一字组的连接,再到单字的内部结构的构想。经验多与少也是各有利弊,经验丰富者尽量避免章法结构落入俗套,缺乏经验者由于初生牛犊不怕虎,偶有神来之笔,但整体性时常预估不足。至于能否使画面富有神韵,不是空凭主观想象,而是需要创作者富有激情和饱含情感的去塑造画面形象。创作经验越丰富的艺术家,基本功也趋于最扎实,在创作时,基本规则不是限制牵制他们创作的因素,他们的主要集中力也不会受基本功不扎实的影响,而将主要精力放于感情抒发,将激情注入艺术创作中,那么艺术中的基本标准是为他们所用,而不是受其牵制。
所以我们平时进行书法练习时需要将临习与创作训练结合起来,练习经典作品时,可多次将集中点放于不同画面因素中,由局部到整体精细化训练。首次先掌握运笔用笔规则,再叠加墨法章法,最后形成整体完整效果的呈现。循序渐进的吸取经典碑帖的养分,进而循序渐进的进入“悟道”的过程。而后,进行作品创作时,不同书体篆隶行草楷、作品尺寸大小不同,构思方式也略有不同。一是草书,行书创作中比较强调直觉和情绪的抒发,拿起笔来,通过速度快写,提按转折的变化,直抒胸臆,抒发笔者充沛的情感,酣畅淋漓。不过从理性、审美等角度考虑,人潜意识中一定被一些形式章法的约束和章法规范的影响,这是区别雅与俗的基本判断。这在顺序与比例上要有所平衡与取舍。
综上,想要创作出富有活力的艺术作品,需要进行临写与创作交替练习,攻破基础难关后,使规则不再是束缚牵制你艺术表现的主要因素后,将你的注意力放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与理智部分,使整个画面和谐便为主要目的,方可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