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聪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程家川位于被誉为公刘故里,诗经之乡,西部佛都的彬县,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的渭北高原,咸阳市西北部,是连接秦岭的咽喉要道。程家川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传统田园式村落,1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农耕农具和劳作场所,是一个让人们舒展身心,回归自然,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化及乡村文化生活的绝佳体验地。
笔者通过研究程家川,学习这里的风水布局、因地制宜,体会这里天人合一的自然居住理念,达到为未来更好地营建村落的目的。
程家川地处典型黄土高原塬梁丘陵沟壑区,植被良好,村子深陷谷底,四面环山,中间独堆突兀,形成独特地貌,泾河环绕孤山太极湾,河水回还,若白练舞动,乾坤运转,取太极八卦之势,易守难攻。从传统营建角度分析:具有“上山望龙、下山观水”之说,又有“九龙戏珠、风水宝地”之称。藏风得水说认为“藏风”“得水”是风水两大要素,所以,程家川的地理环境既具备了“藏风”又具备了“得水”。在今天看来,这是古人在天人合一的实践。
从空间格局分析:程家川具有“一山一水一川一人居”的禅意山水布局。据研究表明,程家川最具特色的便是古民居,是彬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且唯一仅存的古民居群。这些古民居群以四合院为单位,院院联通,沿中轴线左右分布,呈封闭结构,部分是二进院,三排房屋,构筑了庞大的建筑群。院门几乎都开于门房右侧,白墙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檐墙下青砖砖雕密布,门额上都镶嵌有砖雕形制的门匾,门匾两侧分布砖雕插花瓶,上方有缠枝纹饰雕刻,精致典雅。古民居梁、枋、升、斗、拱雕刻装饰丰富,透射着古拙厚重的人文气韵和庄重华美的建筑艺术风格,令人拍案叫绝。2
徘徊在街头,街旁有一棵古老苍劲的大青槐巍然耸立,给村庄增添几分威严厚重的意境之美。树干中空,枝杈交错,却伟岸高大,与群山呼应。千年古槐代表了村庄的历史,守护着先民的文脉。
从现存的一些资料来看,清代以前程家川被称为“豳谷”。一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豳歌行》诗中“豳谷稍稍振庭柯、泾水浩浩扬激波”、“哀鸿酸斯暮声急,愁云苍惨寒气多”等所写的情景、气候和程家川一带十分吻合;二是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祝穆编撰《方典胜览》一书时,直接称此地“豳谷”,并对这一带的风景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岩壑嵌椅,委曲百折,猿啼鹤唳,瀑布飞溅”;并且在《诗经·大雅·公刘》里,也有对其有颇富诗意的描述:笃公刘,于胥斯原……既顺乃宣……陟则在巘,降则在原。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岗,乃觏于京……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因此,经过对李白,祝穆,笃公刘等人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程家川因具有独特景观地貌,独特的建筑营建和其延续数百年的乡村文化,在文人骚客,地方大员,风水大家的心目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
乡土信仰在程家川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集中体现在清微观、关帝庙、送子娘娘庙、药王洞、佛爷庙、土地庙等庙宇文化,这些反映出人们面对宗教所体现出的虔诚并融入日常生活,因此这些民俗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乡土哲学的一种代表。普通人感受历史的途径就是在每一天生活的细节中,在这些淳朴厚重的民俗文化元素中,比如:崖窑、剪纸、社火、花馍、唢呐、手工刺绣、纸扎等。这些正是乡村文化哲学性所在,其中包含了回归田园,和平吉祥的中庸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潇洒从容的文人气质等。
彬县在古代丝绸之路中作为必经之路,有“进出关中第一驿站”之称,汇集关中文化的精粹。而听戏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是由古而今百姓学习,生活的休闲文化形式。通过听戏,文人士大夫同百姓可交流、可教化,感受村落生活气息。程家川的大戏台由来已久,村民在看戏之余,这里及周围区域形成了集会场所,产生了文化活动,这时也是走亲访友的好时机。
从时代背景看乡村文化营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复兴阶段,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国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建,既符合政策号召,又可被社会广泛认知。但受到城市经济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支离破碎,乡村不应只是城市的附属,它更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结构。如何重构乡村及文化营建、和城市并行成为独特文化特质的社会结构,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像程家川这样有历史传承,有乡土文脉的古村落,则成为新时期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支点。
通过考察程家川的居住布局,其生活环境与状态均顺应自然之道,符合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天·地·人”。在记忆之中,古人可以自发地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而在人类文明迅速进步的今天,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而言,需设计出理想的空间与场所,学习风水布局,并贯通于实践之中,在建筑中的空间营建中符合一种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