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村金融发展

2020-12-07 13:22:30包国胜
魅力中国 2020年38期

包国胜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内蒙古 通辽 029300)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应重视农信社改革工作,助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毕竟,在促进农村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金融要素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尤其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农信社一直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只有实现改革的深化,优化管理机制、促进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能力等,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一、简析农信社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信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在1950 至1957 年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第二,在1958 至1978 年处与曲折发展阶段[1];第三,1979 至1995 年处于恢复发展阶段;第四,1996 至2002 进入规范化合作阶段;第五,2003 年至2019 年迈向专业化服务与商业化发展新阶段,同时2020 年也是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

(二)现实问题

我国农信社经历多次管理体制改革,其服务内容、管理机制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也存在着,每次的改革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中完成,改革成效显而易见,其在改革深化中,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其也存在诸多亟待化解的问题:一方面,面对支农性任务与自身内在的盈利性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政府部门颁布新政,发布小康建设的一系列意见,其目的在于服务“三农”。但是农业发展也需面对自然风险与市场经营风险,这就使得农信社需承担一定的政策性风险[2];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农信社经营管理与农村金融发展要求不符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的稳中向好,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信社中以往的存款、贷款、汇款业务等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家庭的金融服务需求。有相关专业调研数据显示:农村民众也开始关注风险投资,并拿出一定的家庭资产,投入到金融理财、基金、纸黄金、股票及债券等市场中去。随着服务需求的发展变化,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中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不仅正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农村金融服务,一些民间金融服务机构也显得异常活跃。但农信社这方面的创新能力却略显不足,其风控工作、产品创新等跟进乏力。

二、促进农信社改革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一)需建立多维度改革目标,为农村金融发展添动力

在促进农信社改革中,应永葆初心,做好“三农”服务。只有关注农村、农业、农民需求,建立多维改革目标、优化自身的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献力,实现普惠金融。因此,需深化农信社的机制改革,提升自身的内控能力,构建专业的风控部门,使业务办理更灵活,激发农村金融发展活力。同时,应形成激励政策,选拔高素质人才,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团队。其不仅应具有优秀的业务能力,更应具有应变意识与经营管理意识。

在支农政策的落实中,也需体现出差异性。既需做好基础的金融服务,也应不断地深挖农村金融发展潜力,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降低坏账率。设置相应的优惠性政策,助力农村产业发展,面对贫困农户应给予减息、免息等优惠,也应扩大电子业务范围,使农民了解农信社的新政,增强其信用意识[3]。

(二)应当完善改革工作制度,以便健全经营管理思维

在完善农信社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模式分别为:行政化管理、市场化管理。两者相较而言,前者易造成竞争意识退化、服务能力不强,内部经营方式较守旧等问题。而市场化管理则有助于促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升级,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与用人机制,以便适应市场竞争,为农村民众带来优质的金融服务。

另外,也需进行农村金融发展调研,需适当的增设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较为科学地进行网点选址,并积极创新金融服务项目。对于有家庭理财需要的,也应使农民了解投资风险,使其理性理财,即便足不出户也能享受更多的农信社服务。

综上,促进农信社改革,应当使其立足于新时期视域下做好农村金融服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直面工作新挑战,把握发展新机遇。只有将服务“三农”、农村中小企业为工作重心,促进农信社经营发展的转型升级,在管理目标、创新服务、发展模式等多维度进行广泛探索,探寻内部管理经营、风险防控、产品服务等存在问题的地方,实施针对性解决对策,才能提升支农效果,让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