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宇
(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要想发展农业农村,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创新技术,如此方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遵循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和开放),与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实际相符,也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符。例如,立足绿色发展,可促进生态经济发展,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立足开放发展,可找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原因;立足共享发展,可使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能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信息化则可以给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推动力,“四化”相互影响、同步推进有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升。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借助现代技术、金融、信息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衔接个体户(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地点在乡村,全国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乡村在振兴的内容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各地必须实行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在追求粮食安全、产业效益、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上进行理性选择。我国乡村地域辽阔,乡村类型多样复杂,乡村与乡村之间差异很大。要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推进乡村多功能性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对乡村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实行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退则退、宜居则居。第一类是在粮食主产区和核心产区,要重点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二类是在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地方特色农业做强做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不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效益。第三类是在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不适宜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农业商品化生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护性开发农业多能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把绿水青山建设成为金山银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不管哪一类地区,在现阶段都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立足农村本土人才实际,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重点围绕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分类开展培训,发挥他们专业技能,为家乡的振兴发展做贡献。二是注重专业人才培育。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为基层农技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提供政策支持。推动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等科技智力资源下移,开展科技普及、培训、创新创业等活动,提升乡村人才层次。三是注重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培育一批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和土地等方面难题,激发他们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是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创建载体,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二是以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管、用方面的督导检查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为乡村文化站(室)培养配备懂业务、有热情、能服务的专职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挥文化“扶智”和“扶志”作用,营造和谐文明乡风。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统一领导,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协调有序地推进。为此,需要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好顶层设计,逐步制定和完善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规划及保障制度。同时,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有效整合乡村振兴的制度力量、组织力量、产业力量、人才力量、文化力量和生态力量,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