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光
吉林江城中学,吉林吉林1320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对创新型课堂教学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理解上,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大多数授课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滔滔不绝,意犹未尽,同学们通过认真听讲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教学结束后,老师在向同学们布置大量的数学习题,集中精力一心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学习习惯。然而,学好用好数学知识的关键是要做到有效的理解,理解是人的一种思维模式,同学们通过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形。而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工作中普遍应用题海战术,无论同学们是否理解,数学老师们都会一再强调刷题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训练较为缺乏,相同类型的数学试题有时只在表达形势或者数字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有许多同学将其看作是新的题型仍旧难以解答。有的数学教师甚至会要求同学们死记硬背经典的数学题型,将相同类型的试题布置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重复解答,同学们会将其视为某种模板强化记忆在心,一旦在考试试卷中出现原题,这些学生的考试分数就会明显提升。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情感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着重培养高中生自身的心理行为素质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由于这两种因素都可能变成影响高中生学习数学教学内容的关键因素,并且人的许多情感促进了人类不断的学习进步,把学习和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就能让同学们在心理层面产生某种认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意识和动机。但在现阶段国内的高中数学课堂上,许多教育工作者不太愿意耗费有限的课时去挖掘每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觉得情感教学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是将大量的时间利用在讲解重难点的知识,归纳总结重点题型以及题海战术上,虽然会有少部分学生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但是教师不会暂缓教学进度为这部分同学们进行单独的教学督导,而是考虑大部分同学们的学习需求,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不能跟上学习进度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数学课程的教学课堂逐渐便得枯燥乏味。
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学知识。针对数学课程,老师们要学习并有效地掌握相应的数学心理学知识,结合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实施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教学只有与教育心理学相互融合才能有效地避免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不会最终流于形式,也不会限制在单靠经验的意识框架中,此外,还要注重培养高中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同时激发并调动高中生的学习思维。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应当充分地遵循高中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重点体现在:要重视转变数学老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材当中涵盖的教学知识点通俗易懂,数学老师通过不断的重读讲解以及题海战术进行授课教学,会让学生逐渐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然而,学生步入高中教育阶段,数学教材当中的知识点庞杂又难以理解,如果数学老师以为沿用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首先教师没有反复授课的时间,其次,同学们会感觉数学课堂非常单调,要想实现从初中到高中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育的无缝衔接,需要数学教师及时转变惯性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只有在具备充足社会条件的基础之上,通过学校和执教老师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国内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对于高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还需积极改进数学课堂的教学环境,为新课程改革发展提供健康积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