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谣与奥尔夫音乐律动的融合研究

2020-12-07 09:08:33杨芳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奥尔夫民谣律动

杨芳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东北民谣与音乐

东北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区,汉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和少量维吾尔族。东北地区自古游牧、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但是由于阶级压迫的原因中原地区的也有大量迁入该地,俗称“闯关东”。满族在清代中后期,迁入中原地区定居,不断地与汉族相互融合例如生活上的交流、生产和通婚的方式不断融合。这一时期,民族包括汉族、满族、锡伯族、回族等都运用同种语言,近似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一地域的民谣包括东北民歌和歌谣。本身发展较成熟,艺术造诣较高的音乐形式,而且是其他东北汉族民间音乐形式发展的基础①。它按体裁分类、分为劳动号子和小调两类。劳动号子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四小类、小调分为吟唱曲、谣曲、和时调三小类②。

(一)东北民谣

东北民谣是由东北民歌和东北歌谣组合而成,它与音乐的关系体现其在东北地域的音乐文化与这个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在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这些音乐。音乐的根是民歌,东北民间音乐的基础是东北民歌。

(二)东北民谣的分类

东北民谣产生于东北,并不仅仅是汉族小调,还包括如蒙古族,满族等民族的长调,呼麦等形式,如果仅仅局限于东北小调的话,还应包括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这些小调的旋律特点生动活泼,极具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民间歌曲里占有重要地位。在民间童谣方面,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歌曲,歌词简单易懂又赋予教育意义,东北本土文化的童谣历史悠久,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的东北童谣还包括《拉大锯》,《小姑娘蛋儿》,《大班长》,《李向阳》,《大雨哗哗下》等,极具东北特色语言诙谐幽默同时富有教育意义,这样的内容应该广为流传。

(三)东北民谣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东北民谣诞生于多元文化。例如萨满文化的“跳大神”文化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各族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萨满教等。这个地区的文化还有“猫冬”文化,由于东北地区在冬季寒冷的天气造成人们难以参与户外活动,农作物只能一年生长一次,因此,人们不能出门因此产生了室内“猫冬”。也因此产生了炕头民间艺术形式“蹦蹦”和“霸王鞭”。满族的文化还有满族祭祀文化,朝鲜族的狩猎宴。

二、奥尔夫音乐律动与音乐的关系

奥尔夫音乐律动与音乐关系非常紧密。首先体现在基于幼儿角度,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1)激发学习兴趣,在音乐活动中边唱边跳的形式打破了过去“教师唱幼儿跟着唱”的传统学歌模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2)激发生生间的互动。如过去幼儿上课都围成一圈,互相之间活动空间较小,在律动活动中打破了过去上课的模式,增加了互动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丰富,可以一组进行双人互动的方式进行。(3)增加音乐感受力。过去的音乐律动活动较单一,不是听音乐做游戏就是听音乐唱歌,现在的律动活动幼儿必须边听边做边想,通过真实的参与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感受力得到增强,提高音乐敏感度。

三、东北民谣与奥尔夫音乐融合的现状

吉林省内奥尔夫音乐的推广较为普及,私立幼儿园,公立幼儿园都对外宣称自己的幼儿园正在实施奥尔夫音乐教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笔者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得知90%的奥尔夫音乐教法课流于形式,缺乏专业的奥尔夫音乐教师甚至有的私立幼儿园只播放教学软件就算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一)公立幼儿园奥尔夫音乐只照搬现成课例

很多省内公立幼儿园奥尔夫音乐仅仅停留在照搬线上的奥尔夫视频或一些成型的课例,如《拍蚊子》、《落叶》等,虽然有与本土相关的生活实际结合,却缺乏中国化的音乐教育意义,奥尔夫主张的“原本的音乐”,即人类学中所理解的最自然、原本的教育观念③。他的原本性音乐理想无法与之相结合,仅作为外来音乐的教学法之一,这极大限制了吉林省地域儿童的未来音乐发展力。

(二)私立幼儿园奥尔夫音乐依赖多媒体课件代替奥尔夫音乐教学

目前很多私立幼儿园由于生源紧张,正在争抢新生生源,很多私立园发觉家长们关注早期的音乐教育,也因此宣称自己园内有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本是很好的教育课程。在音乐教学里她们聘任的一部分学前教育毕业生,职前培训时并不系统,因此,在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时,只依靠教学软件(光盘),缺乏音乐创编原理及音乐创编能力,在一体机播放光盘,带领幼儿们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在实施这样的活动时,多媒体课件缺乏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音乐教育的目标性,而且软件的内容无法及时更新,多年来运用不变的教学内容去进行音乐教学,缺乏思辨性。同时,幼儿们通过观看投影仪来进行音乐活动,有趣味却缺乏教学意义,挫伤幼儿们的创编力,毒害学前教师们的教学创编力,教学实施过程的观察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很多学前教师们在访谈过程也多次提到:“奥尔夫音乐课谁都能上,甚至连钢琴都不用弹也不用唱,有了软件就能上好一个学期的课。当学前教师们从入职就采用这种软件,导致自己创编能力以及自己教学能力都停留在起点,甚至不如职前培训时的奥尔夫教学能力,将来他们一旦走出私立幼儿园的授课环境,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不会上课了”。这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通过播放软件就可以自学,那还要雇佣学前教师们从事音乐教学吗?是否将来幼儿园购买多媒体课件甚至教学机器人就可以代替学前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还需要聘用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学前教师上岗执教吗?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对于这些幼儿们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这些幼儿们没有思辨性,必然缺乏创造能力。

(三)东北民谣无法与奥尔夫音乐找到结合点

柏林音乐教师协会主席迪特先生说:“我现在明白你们为什么对奥尔夫这么感兴趣了,你们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奥尔夫可能是对你们中国的音乐文化更加贴近。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主张音乐与语言、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④。但是,在中国东北吉林省地区仍存在只强调奥尔夫音乐教育,却并未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尝试,尤其东北音乐如东北民谣更深度的融合的现象。

从事奥尔夫的教师们采取不断去外地进修已达到丰富教学的目的,但是她们也仅停留在照搬课例的极大兴趣,并未深入思考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虽然东北音乐在幼儿们教育的并不丰富,生长于这个地域的幼儿们应该了解一定的民族音乐及孕育这个民族音乐的文化,并将其成为生命中的有益营养。

在东北民谣或其他东北文化没有与奥尔夫音乐进行融合,95%的幼儿园的音乐教法教师一部分由兼职外聘教师担任,另一部分由从教年龄少于5年的新进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师从事奥尔夫音乐教学工作,5%的其他教师是音乐专业毕业后改行从事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的老师,她们是外聘教师开展学前阶段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一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缺乏传播和传承东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在东北地区目前尤其是吉林省的幼儿园学前教师们以讲授奥尔夫音乐教法作为优越的教学技能,却缺失了本地区优秀音乐文化传播的教育能力和本土化音乐教法的传承,这对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幼儿们是非常失衡的音乐教育,只传授西方优秀音乐作品,却将自己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弃之糟粕的态度必须予以警示。她们很少在音乐教学渗透东北地区的民谣、儿歌、民间舞蹈和民间戏剧,她们通过网上照搬奥尔夫课例抑或省编教材为奥尔夫教学主要内容,直接用创编好的音乐活动课例“拿来”就用,缺乏音乐本土化的实践尝试,因此奥尔夫音乐的本土化程度处于最初级的“引进-渗透到整合”阶段,缺乏生发和发展过程,这对于奥尔夫音乐教法的吸收,融合与生成非常不利,也不符合东北地区儿童未来艺术审美力和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奥尔夫音乐教法的本土化实施策略

(一)形式上趣味好玩

将活动游戏化,在活动过程里感受不到是在学任何知识,以游戏让学生自己感悟,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参与度,让他们趣味里体验;提升音乐素养。通过各种民族歌曲的欣赏,学生们可以加入手指律动游戏,利用手指操为方式感受乐曲旋律变化;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和旋律进行创编韵律操,如拍手、捶胸、扭腰等身体动作。根据不同幼儿年龄段设计适合听赏的优秀音乐,同时伴随一定的游戏活动创设。

(二)动作简单易学

律动的动作编创不可太复杂,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不可一直在变,要在一定的规律下进行变化。就如音乐不可过度重复,其中必须要有一定的变化才有趣才好听。在学习儿童歌曲时,就要加入简单律动。例如学前教师提供一个基本的律动动作框架,中间变化部分由学生一起创编,最后集体展示创编的律动组合。例如在听赏某段音乐结束时,学前教师给予一定的动作让幼儿们根据音乐的变化进行自由组合,不变的旋律用一种动作设计,其他变化的部分要有自己的创新。这样可以培养幼儿们在一定的规则下,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音乐对幼儿们创造力的变化之处。

(三)节奏富于动感

节奏感是音乐感受力的重要元素,提高乐感,就会使幼儿们在动感感悟音乐。律动教学活动过程学生感受到更强烈的音乐冲击力,如强、弱的力度变化,节拍的强弱拍等,不用语言讲解,而是通过幼儿的参与感受其中的变化。例如学前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幼儿们关注播放的音乐多去听,听出音乐的变化,音符的长短,以及有无空白之处,将建立的音符的单元拍,感知音符一长一短并即时做出身体反应,将空白之处做出另外的肢体动作,循序渐进提高幼儿们的音乐感知力。

五、总结和展望

奥尔夫音乐律动是享誉世界的音乐教育启蒙的理想的音乐教法,我们要善用这一外来音乐理念去与我国本地区尤其是身处东北地区的民谣深入融合,这是学前教育音乐教法的教师们应该深入思考的课改方向,西方理性的多声复杂性和音响变量的多样性,与中国音乐(东方音乐)在母体上存在着声音的复杂性和音响变量的多样性。这些复杂性和变量与中国音乐母语的演创概念、风格概念、审美观念(情、韵、味)是紧密相关的⑤。将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元素融入世界音乐文化之中,让音乐成为幼儿们发展的有益助力。

注 释:

① 关意宁.东北汉族民歌音乐特点的多视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1.

② 同上,第4页

③ 苏雨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9,(02):96.

④ 同上,第97页

⑤ 同上,第97页

猜你喜欢
奥尔夫民谣律动
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2
十唱共产党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军事文摘(2019年18期)2019-09-25 08:09:14
“三个经济”律动
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 05:12:28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6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48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生命的律动
拥军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