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梅娟 (三亚学院)
我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戏曲元素,能够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冲击,甚至还有一部分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戏曲元素可以振兴、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戏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还能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对于民族声乐来说,从出现到发展、成熟,一直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也可以说,传统戏曲是民族声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发展中两者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元素,能够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技巧训练热情。要深入学习民族声乐,除了演唱水平和技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涉及很多专业性的戏曲知识,通过创造性的融入戏曲元素,能够提升学习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音乐素养。就当前情况来看,民族声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此外,戏曲也是民族声乐教学的一个催化剂,帮助学习者深入的理解民族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对戏曲艺术价值的提炼,学习者能够让自身的音乐水平得以提升,还能为传统文化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舞台。
不管是戏曲表演还是声乐表演都需要“用气”,这里所说的用气就是通过气息的动力元素来让喉咙发出声音。“用气”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戏曲表演者在实际演唱中会运用膈肌、腹肌等来发出声音。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不用“气”是不能发出声音的,人们要发声就得“用气”,这个看似简单的说法,实际用“气”来进行戏曲表演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对于戏曲表演人员来说,能否在演唱过程中抑扬顿挫的表达人物情感,主要在于勇气这是不是能够合理的拿捏“用气”。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讲解“用气”就可以以《桃花源》为例,这首曲子比较婉转动听,而且有着比较多的装饰音,带给人澎湃激昂的感觉。通过这首曲目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润腔”、“传神”、“传情”,提升用嗓能力。通过借鉴戏曲中的用气,能够让演唱者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声乐,就算是高强度的演唱也不至于出现颤音,也不会因为嗓子劳累而出现断断续续的状况。
文字是公众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日常交流及表演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戏曲表演中,对“唱字”的要求比较高。事实上,戏曲不是单独的表演方式,属于多种表演方式的结合,具有综合型特点。戏曲表演中的唱字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字的发声与发音技巧对演唱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在唱字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乐音精准、吐字清楚、节奏沉稳。表演人员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吐字清晰,这点应用到声乐教学上,就是注重学生对于唱字的把握,提升学生的唱字水平,进而提升演唱水平。
戏曲属于小众娱乐范围,但是其魅力无穷,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充分借鉴其优点。在戏曲表演中,唱功非常重要。我们在实际学习中,也会看到一些学习声乐的同学在清晨练嗓子,为了就是让自己的嗓音变得更加的纯净和圆润,因为沙哑或者不平稳的嗓音会对戏曲的表现成效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同的戏曲有着不同的用嗓要求,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大嗓,就是用全部打开声音,用最洪亮的声音展示;一种是小嗓,用轻柔、婉约的声音展示;还有一种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用上形式,同时也是最常见的形式。在不同的场景和唱词中有着不同的用嗓要求,这样才能让整个表演过程变得抑扬顿挫,起到跌宕起伏的效果。可以说用嗓是戏曲跟其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不同的地方。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戏曲中的用嗓,能够让表演者的声音更加的完美。不同的用嗓技巧也会影响演唱者的发声效果,发声部位不同、展示效果也不同。
文学与艺术的创作都是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创作者也会通过情感表达来吸引受众,让受众通过融入创作者构筑的情感世界去感知,戏曲表演也不例外。在观看戏曲的时候,公众会因为居中感人情节而落泪,也会因为主人公的欢喜而开心的大笑,这是戏剧表演艺术情感性的体现。可以说,没有情感的事物注定没有生机和活力,要让戏曲变得更加的形象和生动,就要在表演中注入相应的情感,让人物变得更加丰满。在表演中,声音展示非常重要,因为没有情感的声音是缺乏代入感的,受众感受不到戏曲中人物的凄惨、欢乐,只有融入情感才能让人产生共鸣。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也要借鉴这点,把情感带入进去,让声乐表演更加出色,增强代入感,让表演者在表演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情感,引发听众的共鸣,能够让创作者、表演者以及听众的情感都处在无限接近的状态,这样才是成功的声乐表演。
只有充满趣味性的民族声乐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知识的时候,要借鉴戏曲,教师只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戏曲演唱实例,让学生通过观看、思考等途径探究和发现,进而掌握声乐学习的方法,对理论知识点进行客观研究,找出发展的缘由以及戏曲、民族声乐之间的内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形成自己的概念。要确保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就要提升民族声乐课堂的趣味性,开展信息化的教学活动。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真正的发挥出戏曲学习和借鉴的作用。我们以“翻转课堂”教学为例,主要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自主观看教师制作的关于民族声乐与戏曲知识点的视频、探究学习,练习所学知识点,就能够在课堂中保障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师生时间的互动与交流,并进行多样化的评估和反思。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节约了正常的专业授课时间,把时间空留出来给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提升了教学成效,还能够牢牢的把握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度。
提升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学习和借鉴成效还需要一支过硬的师资力量作为基础,教师要具备理论知识储备和专业指导能力,要精通声乐知识和戏曲知识。在现阶段,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方面,让教师主动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自主练习,比如,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发声、如何练嗓子,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表演、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的演唱能力得以提升。此外,还要提高教师对于学生声乐技能表现的指导能力,可以采取一对一交流的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戏曲、民族声乐的看法和见解。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训练求证找到问题所在。教师要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对民族声乐理论做到精准把握,能够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提升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综上所述,戏曲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形成和发展中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五彩池中,戏曲不能缺席。由于戏曲的魅力无可抵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中的一些技巧,对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非常有利。这是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拓展和完善,也是对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也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