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意见,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需要与企业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搭建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活动,满足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加强师资队伍以及实训基地等项目的建设,解决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从模具制造、品质管理等多个方面提高实训质量,明确企业对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实训框架。
模具专业课程的开发原则需要以摸具制造、摸具专配以及维修管理等内容为主,还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通过对模具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明确岗位划分以及岗位技能标准,经过教师组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探讨,确定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及基本框架,这些内容需要参照企业岗位技术以及行业技术规范,根据其难易程度,客观的对实训教学内容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保证课程科学、合理。
在进行校企合作模具专业课程开发时,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课程目标。每一门课程的存在都要有自己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也决定着这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能力,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进行个性化课程设计,将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找到与工作内容对应的学习方向,然后再根据行业内部的技术发展情况,对应用技术进行讲解,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向外延伸,对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专业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标准,体现专业技术岗位价值。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经过初步的选择,已经确定课程内容具备的知识方向以及技能培训项目,但是这些内容缺乏内在的联系,呈现无序的状态,因此需要将这些内容根据重要性以及难易程度进行划分。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从简单到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内容进行提炼时,也要对内容进行反复讨论,验证知识点以及技能要素,整体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注意课程内容前后的衔接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水平,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三)课程形式的确定。校企合作的课程形式有很多,需要从授课方法、授课类型以及课程目标等内容上进行思考。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目标需要放在一起考虑,可以划分为理论实践课以及专题实践课。不同的课程类型以及授课方式,在考核形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因素在课程教学标准都需要进行规定,保证课程的合理性,能够满足教育学生的同时,体现核心内容,根据岗位的不同核心内容也会随之变化。
(四)实训课程准备。实训课程的基础就是实训环境,实训环境需要根据企业的环境进行开发,不同的实训课程项目需要的设备也不一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企业的设备虽然非常高端,但是这些设备不一定适合教学使用,因此在准备实训内容时,需要考虑课程的可行性,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同时,对教学成本进行衡量,保证课程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匹配。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将课程与实训内容相结合,灵活地运用教学资源,提高实训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师资团队建设。在实训课程中,教师团队也是重要的内容,课程建设的基础就是教学团队。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能够发挥媒介的作用,将教学内容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学生,通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因材施教。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需要与教材建设、课程开发等内容一起开展,发挥课程负责人以及教师作用,增强师资团队的凝聚力。
模具专业的学生需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其中钣金加工是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需要学生了解钣金加工技术,并且能够看懂三维图纸,对钣金组件尺寸进行准确的判断。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学校首先需要派遣教师去企业进行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搭建课程内容,对企业的设备情况以及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学生可以通过从浅到深的学习,熟练地掌握钣金加工技术以及相关的加工知识,而且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内容。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企业使用的设备进行了解,掌握其中的加工问题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一部分设备出现问题后只能返回原厂家维修,但是设备运输时间以及维修时间较长,需要的成本较高,所以需要发挥教学优势,让学生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学习,在出现问题后可以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选择个别企业的模具实在进行模具专业的专业调研时,发现企业对品质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也较大,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学校也应当考虑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解决企业人才缺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能够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
模具专业需要满足校企合作的需求,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在保障课程职业化特点的同时,加强师资团队、教材建设以及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投入,实现良性互动,为学生提供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内容,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性人才。学生在学校内需要掌握模具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能够在企业生产中发挥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