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绍林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中心小学,江西 萍乡 337004)
培育逻辑思维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一类知识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标,希望学生可以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快速的寻找出来,并且在其中形成紧密的纽带,当进行知识运用的时候,学生将不会手足无措,反而是可以将这种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领域当中去。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环节当中,我们应该可以发现,随着核心素养和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化,简单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背诵数学定义已经是完全不够的了,而在当前的数学课本翻阅当中,也可以发现数学知识的分布往往存在着杂乱无章的情况,这也使得学生们的逻辑性思维能力难以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想要学好数学就必须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能够将这些单纯的文字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只是做到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而这一点同样也在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目标当中得到了体现。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是特殊的,因为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种逻辑性特点也在不断的被凸显出来,无论是学习数学的过程还是学好数学的愿望,都与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紧密相关,尤其是让学生进入到更高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以后,就要求学生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考量,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高效的。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教材为例,本单元的教育大纲提出了最为明确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认知和描述生活空间,并对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有初步的认知。但这样的教育目标是相对来说比较笼统的,而且也缺乏个性化元素的融入,当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授课的时候,就能发现学生们对于教师所采取的直观性地图讲解法往往难以深度的理解,即便部分学生可以熟练的认知空间方位,但一旦让他们进行生活运用的话,其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应当修改为以下三方面:一是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动手操作,令学生对不同的空间方位词有正确的认知,保证了解其含义、联系与相对性;二是令学生在具体方位词的应用当中能够熟练地描绘出自己同不同物体之间的方位关系;三是可以在情境当中完成行与列的物体找寻。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修改,学生们才可以真正在课堂当中对空间方面有着深入的理解,并且可以将这一数学知识消化吸收,成为指导未来实践的技巧。
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在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各项思维能力都源于学生的质疑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同样如此,想要培育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教师首先需要通过一些科学且有趣的问题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跟随教师的思维共同思考,共同学习,结合这种具体有效的引导方式,学生们的思维才得以获得发展,课堂环境才可以更加和谐和愉悦起来。
举例来说,在讲到20以内的退位减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个有一个问题的抛出,让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讲解共同运动,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去关注这方面的知识,而例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观察所得。例如可以询问:同学们在我们的操场当中一共种植了18棵树木,这时候因为天气原因树木枯死了9棵,那么还存活的树木还有几棵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快速的吸引注意力并保持这种注意力,在体位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当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学会了数学知识,这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一次极大锻炼。
个性化教学是目前我们所极力倡导的,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表现来选取更加恰当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对传统一刀切式教育方式的一次根本否定,而是希望学生们在自我探究的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意识,在探索活动当中理解数学知识。举例来说,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观察他们二者之间的区别,来理解本堂课的数学知识,达成教育目标。
总的来说,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环节当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策略,而是需要强调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育,需要意识到这种能力才是助力学生不断成长和学习更高深数学知识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