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祥
2019年9月26日,在两个微信群中,同时传来原丽江县第七中学校长和庚富去世的消息。各方学友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寄托了共同的哀思。1999年由原丽江地区教育委员会编撰的《丽江地区教育志》,不知何故独缺了原丽江县第七中学一节,很令“七中人”诧异不解。但上苍有意,人间有情,十五年后,《玉龙文史》第二十六辑(丽江县七中专辑)得以单行出版,让当年师生两大群体,聚焦于和庚富校长的人格形象,抒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记忆。而今先生仙逝,群贤杳然,同学相见,共鸣难却,恍如昨天。
入学后庚富校长的积极作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正处于刚结束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体制时期。因此,学校开始组织、调配教师和后勤力量,投入了以教学为中心,高考为目标的一种工作模式。所以,校内完全展现出了一种新气象。有一次,因我用医务室的红药水,给两条四眼狗,描上了“眉毛”,穿上了“狗靴”,使肃穆、呆滞的校园平添了些许的俗趣,忘形中没想到被庚富校长痛批一顿,促使我三观成熟起来。让我敬佩的是,作为一所高级中学校长的他,学历、学养虽然显得有些单薄,但对职业有一股神圣的使命感,充满十足的干劲,背后有成人之美的诚意,所以在他周围形成了一支同呼吸、共命运的教职工队伍。确实,名噪一时的七中,绝非凭一日之功、一人所能造就。
和作贤老师是我们十五班的首任班主任,是一名誉满各区县的“高中毕业教高中”的“老三届”分子,最明白个体学生的思想、行为缺陷,以及社会的影响等。某日我们几个男生逃英语课,需交检讨,晚上作贤老师是这样整顿我们的:“巩本若(大研镇人,也谓城里人)杨嘉祥狡猾狡猾的……,不知是真是假,好歹有一二三条原因和态度,你们呢?”“中国人一时学不好外语,情有可原,那汉语起码要学好吧?看看你们写的检讨书,怎么对得起老祖宗?”他头次带我们去七中发源地文峰寺劳动,要求我们做一篇恢复重建文峰寺的口头作文,为此大家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若多(傻子),不会x+y=z 吗?汉族作文为什么会比我们写得好,就是会面对残垣断壁的景象不垂头丧气,还会无中生有。同学们,做人要憨实,学理科要多假设,学文科同样如此。巩本若,阿瓦勒(是不是)?”我赶快回答说;“思读阔日普,窍呢窍勒勒(如果想得开,巧技接连生)。”于是在相互哄笑、戏谑的交流声中,我们有了许多共同的生活愿景。
罗焰老师和和祖武老师有一个相同的遗憾,即当年服从国家需要,本科只读了两年。罗老师是七中的前身“新二中”的首任校长,也是庚富校长的老师,学校教务工作的实际组织、管理者。他给我的印象就是衣冠整洁,言语和蔼,举止文雅,善于发现个体学生细微的进步。七中依傍文笔海,清晨的霞光照映着水面,折射出粼粼波光,把青山、倒影点缀得如诗如画。罗焰老师见我们早操归来,兴奋不已却难以言状,旋即出题《七中的早晨》。此后,在课中陆陆续续加以点评,哪怕是几句恰如其氛的短句;同时他也指导学生创办黑板报,刊登学生的习作,作文一时成为全班同学的关注点。短时间里,同学们对汉语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不少,文革式的语言在日常生活和习作中日渐消退,在婉约的语境中产生了同学间保存至今的少年理想和友情。
物理、化学老师张福龙先生与习宏一老师长期保持着两个“巩本若”的绝妙默契。习老师一敲上课钟,张老师的头就会出现在教学楼梯口,随着钟声的声声漫,身形也随之步步高,钟声一停,张老师已登上三尺讲台,课本装往衣袋,潇洒一句:“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备课之充分,授课之自如,逻辑之严谨,让我们为之佩服。他的教学风格确实与众不同。课下言谈举止深得学生喜爱,他说人论事总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我从内心深处很敬佩他的职业操守,在喜爱和崇拜过程中,弥补了我对初中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许多缺失,形而上学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训练,应当说张老师对我后来从事的教师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是万物的灵长,又是环境的产物。英语老师唐绍英的教学工作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不是因为她的师德师风、学识学养有限,而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使然。我明知学习和掌握英语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却无力解开曾经面临失学辍学而造成的心里郁结。但这不影响唐老师与我的交往。有一天,我陪她去白华中学看望她的女儿,路上她批评我不用心学习英语,指出将来会为此付出代价,同时又鼓励我热爱生活、相信未来,冲出眼前的困境。我默默听着她的教悔,想象着她曾经经历但从不示人的苦难。我望着母女俩相依为命的问候,坦然无虞的迎送,我懂得了坚韧不拔和乐观豁达的要义。
当年七中的学生主体来自黄山、金山、白沙镇(乡),也有少量的南口机修厂、“五七”干校、县畜牧局农场职工子女。城市与乡村、山区和坝区、纳西族与白族少年汇聚在一起,相互间难免有不理解不认同、甚至产生了隔阂与冲突,但庚富校长和所有的班主任都能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家庭出身,在大会小会上耐心引导,及时化解了各种各样的心结。七中虽小,困苦不少。作贤老师执意慰勉劝留,学校给予所能的补助,还是网不住极少数贫困学生的身心。来自高寒山区的同学,不仅缺钱,还因为没有粮票,星期天下午或晚上常常是饿着肚子熬过晚自习,周而复始。自始至终,老师们的苦楚,留在心里,从不示人。同学们清汤寡水的苦,则有老师给予的画饼充饥,点燃对未来生活的企盼。大家无怨、无恨;忍耐、勤奋;牵挂、问候。往事如缕缕炊烟,成为七中师生间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情愫。
高一学年即将结束时,我们班的班主任由数学老师和应虎接任,语文课由和祖武老师担当,政治课由和学道老师教授。他们与前面的老师一样,不仅人生阅历丰富,且多才多艺。课后应虎老师会讲解《红楼梦》和鲁迅小说、杂文,他对此有非凡的理解力和表现力;祖武、学道老师的板书则非常文艺;十七班班主任、化学老师赵亮星偏爱西方文学,语文老师陈烈会用脚踏风琴指导报考艺术类高年级的学哥学姐。各位老师用别开生面的知识和技能,阐释了人生应有的精彩,全面激发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的热情。
新学年伊始,庚富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坦承:虽然学哥学姐刻苦努力,但七中高考成绩并未尽大家所愿,无缘列入县级重点中小学校名单;希望师生不要气馁,要奋发图强,并肩努力,甩掉本科“光头”的帽子。旋即,庚富校长通过多种渠道,诚请本校张福龙、和凤鸣、赵亮星老师以及地区中学、昆明师范学院老师来校做数理化专题讲座,良好的教风、学风继续高涨,师生的视野也为之提高了不少。同时,为了师生每月能多吃一两顿肉,他忙着跑食品公司,安抚炊事员(许多是收入低微的临时工),加工猪头肉。终于,学生群体中涌现出了和玉铨、杨立英、和春霖、和兆喜、和宏伟、和卫中等学习成绩稳步前进的优秀分子,带动了一大批还处于迷茫、困顿状态同学的奋起之心。
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高二的最后一个学期,罗焰、和祖武、蒋健老师,通过观察发现我有轻浮、玩世不恭的一面,也有课外阅读的喜好和相应的理解能力,他们私下叫我自学地理,报考文科。习宏一老师则告诉我,早年就认识我的父亲和大伯,“我们都有读书的渊源,努力一下吧。”和学道老师也用他一贯深沉的语调说:“杨嘉祥,你醒悟得太晚了,但现在努力一下,还是有机会考取一般院校的。”诸位先生推己及人的鼓励,使我过去为了转移和缓解生活压力而养成的阅读爱好,积累的一点点隐性知识开始解冻、分门归类,怀着自我的疑虑,报考了大学。但终究是平时表现不佳,引起了许多师生的议论,就在这时,庚富老师鼓励我填补学校文科考生的“空白”,起好“带头作用”,并开始管控我的日常作息。4月份全县第一轮摸底考试,我距离当年预估高考上线分数还差100 分。5月份第二次摸底考试,还差40 来分。但庚富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了我的进步,明令我在余下的一个月内再上60 分,“做到这一点,考不上也是我们学校的英雄。学校会让你继续补习。”
天道无常,世事难料。难忘的1979年,虽然七中高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但我们师生的临考经验还是有所欠缺,发挥失常者比比皆是,让我们带着许多难以释怀的遗憾步入了不同的学校或社会生活。即便如此,县政府和教育局奖励给母校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波兰生产的巨型电视机。其他镇(乡)还有县城的莘莘学子开始慕名前来,罗焰、和应虎、张福龙、和凤鸣、赵亮星等老师则被教育局和其他县级重点中学调走。但难能可贵的是,庚富校长和余下老师们,不仅培养出了更出类拔萃的学弟学妹,还无偿地给予许多同学继续补习的机会,使他们的梦想成真、受益终身。质朴、开朗、顽强的“校长精神”“七中情结”在一茬茬学子身上得以传承,没有因为1995年的撤并,一个个老师的相继离世,而烟消云散……
远处已无炊烟,踏过的地平线,已成芦苇的天堂。静默的教室,恍然的身影,已静默在厚重的《玉龙文史》第二十六辑中。又过了整整十五年,已知天命的学生,再次相聚在庚富校长的身名之下,钩沉往事,栩栩如生,杂乱成章,不禁相戚同悲,感念不少。其一,丽江县第七中学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名校,不是因为它创造过一份份漂亮的高考成绩单,或者在今天的昆明、丽江等地,不自觉地形成一个以七中为荣的学生群体,而是在曾经的北京林学院、“新二中”遗址,他们悄悄地给“文革”遗风画上了一个醒目的休止符。其二,他们不以己悲、谦虚厚道、甘于奉献的生活态度,对学生关怀备至、有情有义的教育引领,恪守课程教学规律,追求“灵性出万象,风骨超伦常”的教学风格,从人格培养和养成方面,在每一个平民百姓的孩子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品性,深刻地作用于他们以后的人生里程之中。
简言之,在丽江教育史上,似乎没有一所中学,可同省立第三中学对丽江及周边各少数民族现代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比肩。同样,也鲜有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能像七中教师群体那样履行过、实现过当今社会渴求回归的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很少有一个校长用人格魅力就可以激发起一代学子一波又一波的集体回忆,让我们平心静气地理解了“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也”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