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月亲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七十年(1949-2019)
●景月亲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其前身系成立于1949年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图书馆。历经1949-1977的创建、起步、曲折前进阶段,1978-1999的正规化、专业化、平稳发展阶段,步入2000以来现代化、数字化、再上台阶的新阶段,图书馆前进的行行足迹,见证了西安音乐学院七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西安音乐学院;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图书馆事业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发端于1949年成立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图书馆。随着学院数次变迁,图书馆几经分合。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音乐学院恢复独立建制①。至此,西北地区唯一的音乐专业图书馆正式确立。
1949年5月,为配合国家解放大西北、培养文艺干部的战略规划需要,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原兴国中学旧址上,成立了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学院隶属于西北军政大学,为军队院校建制。创建艺术学院的同时,即建立了图书馆②。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以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和分校为基础,相继成立了不同类型的军队院校。当时的军队院校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1](P21)图书馆“有专门的地点、固定的人员,并设有阅览室、出纳室,制定有图书目录。藏书分军事、政治、文化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这其中,“以晋绥解放区军事学校为基础建立的西北军政大学的图书馆有6个分馆,藏书量达数万册,有专业人员10余人。”[1](P21)由于军校向来重视图书馆建设,刚刚成立的、年轻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自然沿袭了这一优良传统,在建校的同时即在原兴国中学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图书馆。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接收和改造旧有的中学图书室,逐步形成适应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发展需求的大学图书馆。创建初期,馆藏文献数量有限,仅数百册,主要以解放区报刊资料为主。图书馆负责人为段言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制定了关于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若干方针政策,各类型图书馆得到较快发展。[2]1950年初,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转交地方,更名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设文学系、戏剧系、美术系、音乐系,后来又增设少数民族艺术系①。适应这一变化,这一时期,图书馆先后采购了大量相关书籍,除解放后出版的图书以外,还陆续补充了一批解放前出版的古籍文献资料。藏书数量快速增长,累计馆藏文献有30000余册。音乐专业文献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教学用图书、乐谱资料和少量唱片。
1953年,随着全国艺术院校调整,原西北人民艺术学院改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学校设音乐和美术两个系(原文学系、戏剧系、少数民族艺术系分流,或并入其他高校、或组建新的文艺机构),此后又几度分合①。与此同时,隶属音乐系管理的图书馆积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除了采购服务教学所需的图书、乐谱资料以外,又陆续购买了一些唱片资料以及唱机等设备。
这一时期,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专业增多,教师人数也在相应增加,作为教学一线单位的音乐系规模不断扩大,工作头绪日渐繁杂。而文献数量越来越多、工作相对自成一体的图书、唱片资料工作也需要加强业务管理,以便于更好满足师生的文献资料需求。因此到了1956年,专门管理音响资料的唱片室正式成立,并且与原来管理图书、乐谱等纸质文献的图书馆一起,同时从音乐系剥离,并列成为两个独立的科级单位,统一接受教务处直接领导。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从直接隶属于音乐系,到后来相对独立、隶属于教务处、成为独立的两个科级单位,其作为教学辅助机构的服务职能与特色体现得非常明显。与此同时,李敬慈、张巨荣、吴凤阳、李雄飞等人先后担任图书馆主要领导,兼职负责图书唱片资料工作。总体来看,作为教辅部门,图书馆从业务到管理,正逐渐步入正轨。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整个中国图书馆事业遭受严重破环。学校停止招生,图书馆实际上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刚刚步入正轨的学校图书馆工作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时期。1977年11月,学校恢复高考制度,77、78两届大学和附中同时进行考试招生,新生于次年2月、9月先后入学①。图书馆走出停顿,开始正常工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此开启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社会各个领域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国家着力加强和改善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各类型图书馆得到快速发展,图书馆业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驶上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此时,“文革”结束不久,刚刚恢复独立建制的西安音乐学院百事待兴,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建行政与教学工作新秩序的事务。然而令人钦佩的是,领导班子十分看重图书馆对教学研究、学科建设、艺术实践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经费不太宽裕的情况下,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果断决策,在学校的黄金地段建设一座专业化的图书馆大楼。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全国艺术院校可以说是绝无仅有。1982年底,图书馆大楼破土动工。三年后,一座现代化U形三层图书馆大楼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3714平方米。与此同时,图书馆(以收藏纸质文献并提供利用为主)和唱片室(以收藏唱片资料并提供利用为主)正式合并,迁入新馆。图书馆升级为处级单位,直接归学校领导。这一时期,李雄飞、吴凤阳、张仲伏、张希乾等先后担任图书馆主要领导。他们不负学校重托,承上启下带领全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入驻新馆舍之后,按照专业建制,新的图书馆将原来分散几处、各自独立开展业务的唱片室、图书馆有机合并,成立专门统一负责文献资料采访业务、分类编目业务的“采编部”;第二,成立专门负责文献资料典藏和读者服务的“流通部”。流通部下面,又细分为音乐资料室、音响资料室(含3个教师欣赏室、6个学生欣赏室)、普通资料室、阅览室等服务窗口,分别向师生提供相应的音乐图书、乐谱资料、音响资料、普通图书、期刊、报纸的外借、欣赏、阅览等服务。其三,成立专门提供为图书馆和学校师生进行乐谱资料复印、音响资料转录及复制业务的“技术部”。三大部门及其下设资料室、欣赏室、阅览室,覆盖了当时图书馆全部的业务与服务。同时,每个部门都建立或健全工作制度,对部门业务、服务和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上述举措,为此后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快速平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专业机制和事业基础。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为音乐教学、专业研究、艺术实践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业务的重中之重,深受馆领导重视。图书馆制定了年度采访计划和长远文献建设规划,文献采访工作除了有专人负责以外,馆长、部门主任和学有专长的馆员积极参与,使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最大程度发挥效益。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图书馆文献数量迅速提升,形成了以音乐文献占比全部馆藏2/3之强、并且多种类型、多个语种共融的文献资源格局。乐谱文献馆藏增长迅速,特别是外文原版乐谱版本众多,例如,前苏联俄文版、德文版(包括骑熊版、亨勒版、朔特版等)、匈牙利文版、波兰文版、日文版等,不一而足。唱片资料,从粗纹快转的、密纹慢转的,以及后来的激光唱片等等,各种材质载体的中外原版音响资料纷纷有序入藏。不仅如此,自1987年起,还特别筹建“西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料室”,形成馆藏音乐文献特色中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献特色。正是这样的经年积累建设,在1989年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被确定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音乐文献资源中心。[3]到建校45周年之际,图书馆馆藏文献已接近26万件,其中代表着馆藏特色和重点的音乐书谱、音响资料占17万件。此外还有8万多册社科图书、期刊报纸合订本、线装古籍文献等。[3](P41-43)日渐丰富和专业化的馆藏,为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有了馆藏的基本保障,图书馆为了进一步满足越来越多的附中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对于图书和乐谱资料,逐步建立健全了读者目录体系。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基本完善,架设起读者和馆藏利用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工作人员随时指导读者,提供书目检索咨询服务。同时,各书库检索大厅设置常用文献、最新入藏文献推荐书架,方便师生及时获取目标文献。
其二,对于音响资料,由于具有检索意义的信息点太多,且不同专业师生检索需求复杂多样各不相同。若是简单借用揭示书谱资料的目录方法,根本无从满足师生们极其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检索需求。于是,工作人员外出取经、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终于建立起一套凝聚了图书馆人心血智慧的音响资料目录体系:包括中外作品分类(体裁)目录、责任者(作曲/作词、演奏/演唱、指挥/乐队)目录、曲名目录等等。尤其是曲名目录,由于大多数唱片或磁带上的曲目(特别是声乐曲目)数量比较多,从几首到十几首甚至20来首不等,在完全以手工作业的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从卡片著录到刻写蜡板、油印、卡片排插等等,工作量相当巨大。但是,以李雄飞、石明珍为代表的老一辈图书馆人,为了师生读者知难而上,以分析著录的理念逐曲揭示,践行了目录学史上“别裁”思想的优良传统,其精神令人感佩。另外,他们还联合专业教师,策划、编写“馆藏立体声唱片欣赏目录”、系列“音乐欣赏会推荐目录”等,不定期发布,精准满足了专业师生的需求。
其三,针对中外音乐学术资源开发,图书馆成立情报编译室。谌国璋、戴明瑜等先后负责翻译介绍俄文、英文图书和唱片资料,王富民等负责期刊学术资源组织揭示。系列成果《西北民族民间中文资料索引(1978-1987)》、《馆藏音乐期刊论文索引(1980-1991)》以及“音乐欣赏推荐书目”、“素质教育研究专题索引”等在传统文献资源和手工检索环境下,有效缓解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藏—用”矛盾,极大地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图书馆在积极做好馆内业务的同时,还以开放的理念,与省内外的兄弟院校图书馆同行开展广泛交流,努力提高工作水平。1983年6月③,由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倡议、川鄂陕三院校联合发起、西安音乐学院主办,并有中央、中国、上海、沈阳、天津、广州等共9所音乐学院以及云南、南京2所艺术学院48名代表参加的“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学校举行。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性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图书馆领域比较有影响的事件,已被编入《中国图书馆事业1983年大事记》。[4](P56)这次会议由时任副院长刘大冬主特,“川音”马惠文副院长、“湖艺”黄力丁副院长以及来自陕西省文化文物厅、省高校图工委等部门的领导同志到会。来自各院校的十多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交流了编目、藏书、体制改革、馆员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和学术理论问题,制定了“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馆际交流协作办法”,并通过了“关于请求召开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的建议”上报文化部。[5](P50)1986年6月,川鄂陕三院校图书馆工作交流会议再次在我校举办。这一年,图书馆积极促成“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协作组”成立,参加了协作组的一系列业务会议及活动,与兄弟馆开展了广泛的交流。[6]
与此同时,图书馆还主动参与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系统牵头的协作活动,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分类、编目业务水平因此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上会议与院际图书馆协作活动,对开阔图书馆人专业视野、提升办馆层次及服务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如此,图书馆鼓励馆员钻研业务,进行学术研究。1987年,图书馆举办“首届学术研讨会”,并对论文进行评奖。会议邀请到附近多家兄弟院校图书馆代表参加,学校领导到会祝贺,给了图书馆人以极大的鼓舞。
随着时间推移,图书馆的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现代化的设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新馆舍专门设计了9间音乐欣赏室,其中3间教师欣赏室,6间学生欣赏室,可同时提供50人到馆听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各种唱片、磁带中记录的音乐作品,借助老唱机、激光唱机、录音机等得以鲜活地还原,穿越时空带给师生以极大的音乐艺术享受,深受广大音乐学子欢迎,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一时间,音乐欣赏室门庭若市。另外,珍贵而复本有限的原版唱片、乐谱资料,借助速录机、复印机,得以快速复制,有效解决了同一文献多人同时利用的困惑,同样给广大师生带来极大便利。据建校45周年统计,当时图书馆累计有唱机、录音机、速录机、英文打字机以及复印机等共70多部。[3]步入90年代中期,图书馆拥有了第一台486电脑,全体馆员集中培训,学习电脑操作知识。此后,文献采购、编目、目录卡片打印进入了半自动化工作状态,工作环节大大减少,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这一阶段,图书馆注重业务培训,由图书馆多名学有专长的馆员为全馆进行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业务、文献检索利用等方面知识培训。同时,图书馆响应国家教委关于在高校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的要求,积极承担教务处《音乐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任务,前后编著印制教材两部④。此外,图书馆还拓展服务范围,开办音乐书店,为本校师生和社会爱乐者提供服务。一时间,影响很大,吸引了大批省内外用户上门求书。
2000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家制定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受到极大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各类型图书馆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
新的世纪,新的千年,西安音乐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全方位新的征程。作为教学研究、学科建设、艺术实践的服务部门,图书馆也以全新的姿态启程了。期间,图书馆分别于2004年、2009年进行过两次搬迁工作。这一时期,杨舵(2000-2008)、刘荣弟(2008-2017)、马波(2017-今)先后担任图书馆馆长。
2000年伊始,图书馆广泛调研,先后赴中央、中国、天津音乐学院及省内部分高校图书馆,与同行展开交流,深入了解各馆藏书特色、业务开展以及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进展情况。同时,对本馆资源、用户现状等展开摸底调查,分析研究各种管理系统,探索并确立适合西安音乐学院馆藏特色和读者需求的集成化管理方案。在图书馆人与承建公司共同努力下,2005年10月,图书馆“妙思”V6.5增强版的“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正式向全院师生开放。该系统包括图书采购子系统、编目子系统、典藏子系统、流通管理子系统、连续出版物子系统、公共检索子系统以及行政管理子系统等。借助计算机系统管理平台,实现了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业务与服务管理手段从传统手工作业到现代计算机操作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发展相适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需要,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为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随着知识更新加快,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版物数量激增与图书馆经费紧张的矛盾日趋突出,以往馆藏建设中“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已无法适应现代专业图书馆的发展要求。2002年以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转变观念、摈弃以往“小而全”的藏书建设思想,逐步代之以“小而专”的新的藏书理念,陆续减少对非音乐专业图书的采访,围绕各个传统以及新设立专业方向,重点采访中外各类音乐艺术类文献。同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发挥与陕西省图书馆相邻而居,以及作为陕西省图书馆学会成员馆的优势,共享陕西省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条件,逐步缓解了师生对非音乐专业图书的需求。目前,图书馆作为会员单位,共享陕西省图书馆实体图书24万册。在多功能室开辟有“陕西省图书馆共享服务专区”,向全院师生提供数字资源与人文、社科等领域馆藏书目信息服务。
新的文献建设理念下,图书馆音乐专业文献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形成以音乐图书、工具书、乐谱、音像资料、期刊、报纸为主,基本藏书、教学用书有保障,馆藏特色、学科特色、地域特色明显的馆藏格局。其中,以陕北民歌为代表的地域性音乐文献渐具特色;馆藏外文原版乐谱、作曲家全集已初具规模;中外文音乐期刊报纸累计300余种;大部头中外音乐工具文献基本齐全,从十部“文艺集成”系列(400卷)、《琴曲集成》、《华乐大典》系列、《西安鼓乐大典(1-20)》、《西安鼓乐全书(1-5)》、《延安文艺档案(1-60)》、《音乐百科全书(1-2)》到《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1-29)》、《音乐的过去与现在(MGG,1-7)》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馆藏,为西安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艺术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持,是学校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网络信息时代,数字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工作、学习、研究带来极大便利,数字阅读日益成为新信息环境下获取资料信息的主要途径。与之相适应,2009年以来,图书馆加快数字资源建设步伐。首先,实现图书馆通网、建立图书馆门户网站,引进“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新东方”“牛津音乐在线”“万方”“维普”等数字资源。其次,发挥优势,先后策划、立项、建设了“西安鼓乐数据库”“陕北民歌数据库”“歌剧《唐璜》专题数据库”“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馆藏声乐教学曲目数据库”“西北民族音乐学术资源数据库”“赵季平音乐数据库”“饶余燕音乐数据库”“鲁日融教授数据库”“本科生/研究生音乐会数据库”“随书光盘数据库”“乐谱资料数字服务平台”等16个数据库。其中的乐谱数据库,截止2019年7月,已累计拥有曲目25000首、曲谱300000页。数据库集乐谱资源建设、后台管理、检索查询、在线预览、全文下载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对乐谱资源的永久保存和传播利用。这些自建数据库立足馆藏资源特色、音乐学科特色、地域人文特色,集文字、图片、乐谱、音频、视频资料为一体,实现音乐作品从乐谱、音频、视频一条龙、高保真、多层次展示,为用户带来全新应用体验,在服务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以及特色音乐资源的保护开发、传播利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成果。
在此同时,图书馆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谋求事业发展的新路向。于2016年建立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搭建起图书资料信息发布和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先后发布馆藏资源、书目信息、《音乐文化信息》、业务动态等二百余期,用户访问量累计数万人次。这些贴近“互联网+”时代广大师生需求的新举措,顺应了读者需求,也拓展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功能,使图书馆服务走上新台阶。
2011年起,图书馆开始举办首届“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积极引领“好读书、读好书”的校园文化风尚,助力西音校园文化建设。截止2019年,已连续举办9届,累计进行各类“学术讲座”“中外名著改编电影欣赏”“学术沙龙”“新书/乐谱展览”“老唱片展览”“作曲家作品全集展览”“数图中外名画展览”“期刊义卖”“书库寻宝”“最美朗读者”“随手拍”“读书征文”“与名师相约”“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数十场次,参与学生人数累计上万余人次,成为近十年间西安音乐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道独特景观。
图书馆历来重视业务实践和理论研究,要求馆员在业务实践中学习研究、锻炼提高、不断成长,涌现出大批专业成果。
2000年以来,以单亚莉、庞竹莲为代表,图书馆先后编制完成专题索引9部,包括《馆藏中外声乐教学曲目(钢琴伴奏谱)索引(上/下册)》《馆藏外国歌剧曲目索引》《馆藏中文版手风琴(五线谱)曲目索引》《馆藏电子琴曲目索引》《馆藏中外钢琴曲目索引》《馆藏中外小提琴曲目索引》等等,成为图书馆乐谱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成果,直接支持和促成此后诸如《馆藏声乐教学曲目数据库》《乐谱资料数字服务平台》等乐谱数字资源平台项目的建设。
这些年来,以刘荣弟、马东霞、单亚莉、马波等人为代表,先后获批并完成省级、市级、院级科研立项10余个,成果形式有图书多部、数据库5个、论文20余篇。此外,围绕音乐文献学、文献分类、藏书建设、读者服务、数据库建设等主题,图书馆人发表专业论文近百篇,其中10余篇论文先后获得国家级与省级图书馆学会、图工委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表彰。
2001年以来,图书馆创办内部刊物《音乐文化信息》,内容包括音乐、综合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专业学术信息、馆藏资源信息、新书推荐等等。迄今为止共计出刊146期,线上线下同时发行,累计发布各类书目学术信息数万条、300多万字。在2014年我校65周年校庆前夕,图书馆广泛收集整理资料,编辑《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汇编(1987-2014)》,集中展示学院近30年来研究生教育的理论成果,被列入“西安音乐学院建院65周年文丛”,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当年“学术校庆”的一个亮点。
2010年以来,以刘荣弟为代表,先后有10多人次参加近20场学术会议,并有多人次进行专题讲座、大会主题发言或专题发言10余场次,扩大了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学术知名度与影响力。2013年,图书馆申请“音乐文献学”硕士生研究方向获批,景月亲研究馆员获批为该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次年开始招生。如今,由图书馆人支撑的“音乐文献学”方向正以其交叉性、边缘性的学术特色跻身于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行列。与此同时,图书馆鼓励馆员走出去,开阔专业视野,学习国内外图书馆先进管理思维和成功经验,先后有数十人次赴国际国内音乐高校图书馆、综合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参观学习。多少年的积累沉淀,图书馆已逐步形成实践理论并重、勇于创新、勤奋务实的良好氛围,推动着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搭建服务平台”,这是图书馆一贯坚持的宗旨。如今,图书馆已形成传统实体馆藏与现代数字馆藏共融的文献资源体系,其中实体文献32万余件,共享陕西省图书馆人文社科藏书24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可传递电子图书近300万册;拥有数据库21个,资源量近500T。读者服务实现了馆内文献查询、出借、阅览、复制服务与网络化、远程化在线咨询、书目检索、全文浏览下载的多元模式。2009年以来,图书馆实现每周7天、每天10个小时向读者开放,数字资源实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开放、部分数据库开通寒假暑假漫游服务功能。图书馆公共检索大厅、借阅服务区、阅览区实现WIFI无线网络全覆盖。除此之外,图书馆设立多功能厅、报告厅、专家工作室,可面向师生举办小型学术沙龙、小型会议、报告以及专题文献信息服务、科研跟踪服务等等。这些以用户为中心、读者至上的多元化服务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职能,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师生需求。
70年披荆斩棘,70年耕耘奋进。
那些纸质泛黄、纸张变脆的图书,那些粗纹、密纹的老唱片,那些钢丝、盘式、盒式的老磁带,以及加盖在藏书上那些不同时期、不同名称、不同形制的馆藏图章,无不直观地、默默地诉说着西安音乐学院历史的变迁。从只有几百册藏书的一个乡村中学图书室一路走来,到如今数十万实体馆藏与数百T数字资源共融的文献格局,以及线下线上于一体的多元化读者服务模式,图书馆前进的行行足迹,无不见证着西安音乐学院70年的创业、曲折、梦想与辉煌!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图书馆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瓶颈、困惑和问题。面对建设“高水平、有特色”西安音乐学院的宏伟蓝图,图书馆人任重而道远。新时代,我们有信心在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下,齐心协力,使图书馆工作再上台阶。
①详参《西安音乐学院大事记(1949-2019)》(修订稿)。
②本文所涉及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早期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关信息,系根据图书馆前辈吴凤阳、李雄飞、马慧玲等回忆整理。此外,本文写作也得到呼德福、刘荣弟、单亚莉、朱秋贤、毛建洲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③根据《中国图书馆事业1983年大事记》(详见《图书情报知识》1984年第3期第56页,邹华享 文)记载以及此次会议老照片题图文字相互印证,此次会议确切时间应该是1983年6月20日至26日。原会议报道(详见《交响》1983年第3期第50页,马文)的大会召开时间(1983年7月20-26日)月份有误。
④这两份教材分别是《音乐文献检索》(宋晓曼主编,1994年教务处印制)和《音乐文献检索实用教程》(宋晓曼、景月亲主编,1998年教务处印制)。
[1]祁长松.军队院校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
[2]肖希明主编.中国图书馆史-现当代图书馆卷[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3]宋晓曼.音乐信息的喷泉:纪念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建馆四十五周年[J].交响,1994(3).
[4]邹华享.中国图书馆事业1983年大事记[J].图书情报知识,1984(3).
[5]马慧玲.十一所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西安召开[J].交响,1983(3).
G25
A
1003-1499-(2020)01-0144-07
景月亲(1967~),女,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硕导。
2020-03-02
责任编辑 春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