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其时 朝正道行——纪念曹正诞辰100周年

2020-12-07 01:01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筝民间传统

●孙 卓

生逢其时 朝正道行——纪念曹正诞辰100周年

●孙 卓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20世纪的中国筝经历了从民间合乐向专业化独奏乐器的转型,在这个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曹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筝已成为我国最为普及的民族乐器之一,习筝的总人数以数百万计。今天的繁荣局面离不开前辈人心怀文化传承大业,筚路蓝缕、无私忘我的开创精神。在曹正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作为对先生的缅怀及对自我的鞭策。

曹正;筝专业化教育;地方筝流派;中国筝派;民族乐派

前 言

2016年初笔者与母亲在香港举办音乐会期间遇到易有伍先生①,闲谈中说到早期的筝录音,易先生特别说到曹正1940年录制的《高山流水》②。他这样评价曹正的演奏:“纯洁之音,源自于纯正之心,心正所以音正。”这番评价令我为之触动,瞬间冲破了长期以来由演奏家、教育家、奠基人等一系列称谓形成的对曹正定式而漠然的认识。出于对“纯正之心”的感触,我想要再次回顾先生的生平,发掘他一生几经起伏,却矢志不渝的拳拳赤子之心。

20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云巨变,伴随着社会整体结构的改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生起落、颠沛流离是曹正先生与许多同时代者的共同经历。同时,社会巨变也是曹正能够在传统筝乐传承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节点上肩负起领航重任的时代机遇。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评价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注重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对立统一。

回望20世纪中国筝的发展历程,在看到时代趋势的客观因素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了个体人物能动的选择对于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个体人物拥有过不同的际遇,做出过不同的选择,正是这些选择,书写了历史人物独一无二的人生。曹正的生平成就前人已备述,[1](P58-61)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将曹正不同时期的作为还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以窥在20世纪纷乱迷茫的大时代中,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曹正对于事业与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筝的发展的影响。

一、早年曹正受传统文化与改良思想的共同影响,是传统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的继承和传播者。

曹正(1920-1998),原名郭缉光,1920年12月 31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县。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的深刻变革之中, 一方面民主共和与封建专治思想并存,并在社会各个层面引起激烈的矛盾冲突,连年军阀混战;另一方面,提倡民主科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中西结合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社会得到更深入的展开。

幼年时期的曹正成长于一个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熏陶的传统乡土社会环境。“曹正的祖父郭中林在新民县大民屯当中医,……幼年时期人们都说他是个懂事的孩子,勤奋好学,喜爱民族民间音乐,常在民间锣鼓队中敲敲小锣小镲等,感到非常的开心快活……”[1](P58)。此时新民地区的民间锣鼓音乐成为幼年曹正初始的民间音乐熏陶,在他的心中植下了与民间传统音乐亲近的种子,成为日后影响其艺术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国知识界,特别是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此时的“传统”即与“腐朽”“落后”等含义相关联,成为被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传统民族音乐凋敝的情况通过刘天华1927年《国乐改进社缘起》中的叙述可见一斑:“我国音乐在历史上虽然有数千年可贵的事实,但因历经灾乱的破坏,贵族的蹂躏,加之以人材的缺乏,门户的隔阂,早已弄得零零碎碎,不成个样。近数十年来,政府既不提倡,学校又不列为正式科目,做子弟的要学习,还不免受父兄的呵斥与社会的蔑视,结果,所谓中国音乐,百分之九十九只能留在吹鼓手手里苟延残喘,这真是太不像话了。”[2](P2)

对这种现象的反思促进了更多对传统文化抱有情感的学者在各领域积极倡导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以文化改良的方法重振传统文化。1916年由近代儒学家段正元发起,在北平成立了道德学社③,教授儒家经典、宣讲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盛行的一味西化、去传统化的形式相抗衡,可以说道德学社是当时北平社会学习和宣传传统文化的民间阵地。学社创立后很快聚集了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的文人知识分子。

1936年,16岁的曹正为了求学投奔北平,在道德学社半工半读。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民国时期著名的文人并跟随他们系统学习传统经典:“每天学习半天,课程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易经》、书法等。经学讲习所中有几位先生使曹正至今念念不忘,他们是:陈克初、张东寅、唐宝森,他们都在治学方法上给了曹正很多启发。”[1](P59)

在道德学社,曹正通过学习经典树立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此时活跃于北平的筝家如魏子猷、娄树华、史荫美、梁在平等文人筝家不仅是曹正习筝路上的良师益友,他们的艺术思想也对曹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曹正1946年《古筝谱·自序》中可以看到他此时所具有的文人复古情怀与对当时社会“尚西制,轻自家丘”的愤愤之情:“夷考筝之始剏,传自嬴秦,而厥制有志,乃肇炎汉,此前则蔑闻焉。斯后乐书丛出,志载惟详,迺今乐学式微,竟尚西制,而轻自家丘,有心者则唏嘘之。余性嗜古乐,常问筝学于娄树华先生之门,略识其趣,慨斯道之凌夷也,有著作之志焉。偶读乐书,随笔剳记,积日月久,严然成帙,爰付剞劂,庶绵绝学。首纂前言,明渊源也;次标指法,示准的也;末付曲谱,导律吕也。一得之愚,未敢自珍,百尔君子,尚指吾疵。是为序。”[3](P7)

此时的曹正在北平浓厚的传统文化和“国乐改进”思想中浸染熏陶。一方面通过学习传统经典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和历史学基础,其日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得益于此;同时,通过魏子猷、娄树华的传授,曹正承袭了传统河南筝乐;之后他也曾向梁在平求教,学习岭南筝乐,文人筝的“和雅中正”成为影响曹正一生的演奏风格。艺术思想方面,道德学社期间的曹正在新知识分子的“西化救国”和文人知识分子的“复古尊儒、伦理治国”的路线中明显倾向于后者。

然而,20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诸多思潮的纷杂争鸣声中,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人民本位文化”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以其对最广大民众利益的关注获得了社会民众的普遍响应。这一时期曹正的艺术思想受到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影响,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二、接受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深入大众、植根民间,潜心民间筝乐的搜集整理,保存传统筝乐区域风格的根脉。

1947年,曹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文化建设路线进行反思。在《为爱好音乐的同志们进一言》中他对于文人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建设思路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在《筝话》和《谈筝》中他进一步阐明了 “人民本位” 艺术观:“我们一般负有发扬斯道责任的人绝不能以一古调独弹和夜郎自大的行为而辱没了他的身价, 一定要肩负起复兴的责任来向大众化的途径上走去, 才不负发扬古筝的使命。”[4](P25)1949年《大众筝谱·总结在前面》中曹正表达了编写筝谱的主要动机是:“让古筝这个历史上就来自于民间的乐器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重新回到群众中去。”[3](P8)

与1946年的《古筝谱·自续》相比,此时的曹正在审美追求与文化观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他的写作文体上,从这时期开始,曹正从“以琴入筝”和“嗜古乐”、“绵绝学”的传统文人审美意趣转向了无产阶级艺术观主导的“艺术服务大众”的文艺思想。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他将目光转向民间,以极高的热情探访各地民间音乐家,搜集整理区域民间音乐中的筝。

从1948年起,曹正先后向山东、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艺人学习民间传承的筝曲,并搜集、记录了数十部极具价值的民间乐谱抄本,许多今天广为流传的传统筝曲谱便是他于这一时期采集记谱的。

曹正在数十年搜集民间筝乐的过程中,一方面始终秉持忠实于历史和民间传承原貌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坚持以学者的角度对民间音乐进行严谨的考证和研究。其系统有素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手法应与其早年在道德学社中接受诸大家的教诲有关。

在抄录民间抄本时他尽可能保存原貌,在抄录之后则以“小识”的形式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对存疑之处以及可以进一步研究的要点进行记录。如1953年《山东琴曲·抄谱小识》中曹正记录道:“(赵玉斋)由山东家乡带来抄本工尺谱两册,其中一册记谱比较完善,不特有板有眼,即搊弹指法亦点注维详,确系手抄谱中之善本也……。”[5](P9)

接着他根据此抄本中所记录山东琴书曲的板眼特点对山东琴书器乐合奏的板式特点进行分析:“这种板序数字的标记除了表示速度外,还暗示着山东琴曲四器合奏时的根据,因为四器的曲目标题各有不同,在合奏时就依照相同的题注‘大板XX’字样进行合奏…。”[5](P9)

最后他对抄本的价值和流传中可能产生谬误的存疑加以记录:“《山东琴曲》抄本工尺谱颇具研究价值,除了前面所述对于民间器乐合奏和联奏外,还有记谱法民间传统音乐的曲式、调式和民间音乐在山东地区的发展等等。由于它是流传民间的手抄本,在标题方面有些明显讹误……转录时为了存真,均一一‘照抄云云’。”[3](P9-10)

在对民间音乐的搜集过程中曹正注重观察曲调传播产生的流变,重视考证不同版本间的联系并加以分析比较。如1958年《写在(河南曲子)筝曲集的前面》:“…通过东扶同志口述的工尺原谱,不但使我们了解到河南地区(包括南阳、泌阳、遂平等地)所流传的曲谱是同出一处,且对各流派演技变化及其变奏规律有更新的体会(附工尺谱三首供参考)。本集共收录16曲,全部是东扶同志直接传授的记录,为了慎重起见,曾借用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录音加以对照校勘……”[6](P23)。

长期的收集和研究不仅使曹正对各地民间音乐中筝的风格、技法、传承等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还广泛结识了各地优秀的民间音乐艺人并与他们保持长期的交流往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音乐专业教育建立之初,曹正便积极地引荐这些民间音乐家进入学院课堂,教授区域传统筝乐。蕴含在各地民间和乐中的筝乐以其丰富的曲目、多样的风格、绚丽的技法极大激发了曹正进一步发掘民间筝乐的热情,并逐渐形成了以区域音乐风格为基础构建具有多样风格的筝乐体系的思想。

三、全面设计现代筝专业学科基础,实践“中国筝乐体系”的构建。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各大音乐院校中筝专业的设立是筝由民间传播向专业化传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关键节点上曹正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不仅率先将筝带入现代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并且根据专业发展的新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筝的记谱法、教材建设,以至技法与风格体系的全面建构做出了设计。

早在1948年,曹正曾进入南京国立音乐院任国乐组古筝教员。[7](P77)在南京任教的经历虽然短暂,但这不仅是筝进入现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开端,也开启了曹正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1950年5月时局初定,曹正赴沈阳东北鲁艺举办筝演奏会,向专家、领导们大力推介古筝艺术,并将《大众筝谱》送给时任鲁艺音乐部主任的安波。这次演奏会后曹正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任筝教师,为新中国首开筝专业教育。[1](P59)

千百年来民间传统筝乐的传承以各地流传的文子谱为主,如工尺谱等。这类传统乐谱只记录旋律骨干音及大略的板眼节奏,音乐传承必须依赖长期的口传心授。20世纪30年代曹正的老师娄树华结合现代简谱及琴谱对传统工尺谱加以改良,增加对节奏及指法的标记。然而这类乐谱仍过于概略,不能适应学院化教育与全面普及的新要求。[8]自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曹正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大量民间工尺谱转译为简谱和线谱。曹正对工尺谱的转译绝非武断的仓促行事,而是建立在大量田野工作及文献充分研究基础上的严谨工作。在转译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传统乐谱对于保留民间音乐多样性及创造性的价值并进行了大量专题研究。今天,由曹正定谱的大量传统筝曲经典版本仍在海内外广泛流传。

对于现代筝专业的发展方向,曹正秉持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并重的态度。在教材体系的建设中,他一方面通过广集民间乐曲将各地区传统筝乐纳入教材曲目库;另一方面借鉴西方乐器的训练方法编写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曲,并鼓励筝人打破思维局限,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创作具有时代感的新作品。在他的积极倡导及各音乐院校筝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筝专业教学在成立后短短数年间积累了大量改编自民间传统合乐及新创作的曲目。

在此背景下,曹正于1959年起草《召开民族器乐古筝专业教材会建议书》,由南京艺术学院呈报文化部。1961年8月,曹正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全国音乐院校古筝教材座谈会。这次会议上,来自九所音乐院校的筝教师,在数百首提交的筝曲中遴选出240首,并依据程度编入初、中、高级三册教材在全国范围使用。为了解决各地曲谱指法标记不统一,在教学中易造成混乱的问题会后曹正起草了《统一古筝指法符号方案》[9](P5-8),进一步解决了筝在由民间传播向专业教育传播的过程出现的诸多问题,为筝的技法和作品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全国的普及奠定基础。

1961年,西安古筝教材会议的另一重大意义是:来自山东、河南、客家、潮州、浙江等地区的筝曲,以其显著的区域民间音乐风格得到与会委员们的一致认可,自此脱胎于区域传统民间和乐的筝,开始以独奏筝流派的形式得到确立。此时的曹正从更大的视角、全局的观念出发,开始构想一个由丰富区域音乐色彩构成的庞大“中国筝乐体系”。

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家在探索现代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深受“民族乐派”思想的影响:即以民族的音乐素材、民族的音乐形式与西方音乐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具有中国精神的新中国音乐。[10](P280)曹正将“民族乐派”的思想付诸筝专业建设的实践,努力发掘各地区民间传统音乐,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具有多种区域风格的中国筝乐体系。对于没有直接传承的地区如陕西,曹正则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指导当地教师吸收其他流派的经验,通过移植民间音乐曲调的方式建立本地区的筝乐风格流派。“……西秦调律音节的特点也就是构成秦筝风格的依据,另外:模仿唱腔是发展乐器演奏的一种方法,当然还可以说模拟唱腔是推陈出新从事创作的一种根据,山东筝曲《凤翔歌》由唱腔演变为器乐曲就是先例,在河南曲子里和许许多多小型筝曲的来源,也莫不如此……。”[3](P31)

他提出“秦筝归秦”,意图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为处于萌芽阶段的陕西筝曲创作保驾护航。从20世纪50年代起,曹正不遗余力的实践构建“中国筝乐体系”的理想,至80年代初始撰文对这一思想加以阐述。[11](P40-43)此外,曹正将大量精力投入筝及与之相关的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涉及历史文献、区域文化、传承、谱字研究等多个方向,为学科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培养大批杰出专业人才、推动筝的普及教育和社会活动,对筝的发展进行反思。

晚年的曹正培养了大批杰出筝专业人才,并招收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筝专业硕士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他率先在幼儿和中老年人群中组织开办业余筝学习班,并组织成立“北京古筝研究会”。1986年,他在扬州组织召开首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自此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对曹正先生的纪念固然免不了回顾其一生的功德成就,然而他充满魅力的人格更如星光穿越时空照耀启发后来之人。首先,他的人格承载了时代的特质,体现出传统文人精神与西方科学精神的碰撞。曹正一生乐于广结各地筝友,对哪里筝友的艺术才华有所听闻便不惜千里访寻,相聚弹筝论道、喝茶饮酒不计昼夜。曲云曾回忆:1980年春节前夕赴京汇演期间与先生在北京相聚。先生随邀其好友一起弹琴聊天,从早至天色渐晚不断挽留客人,邀请大家同去吃涮羊肉。还说:“吃涮羊肉可不便宜啊,不过没关系,明天我稿费一准就到了。”④曹正也常以“工资高”为由,解囊周济各地筝友,在他身上常体现着旧时文人的豪义心胸。而在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推陈出新、规范严谨的科学思想也充分体现。

曹正是筝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先行者、奠基人。然而,对于筝在现代化进程中,其音乐与表演、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地域性音乐风格渐行渐远的现象始终存有疑虑和纠结,他时常反思。……余是力主技术改革者,然每聆后学演奏古调总难令人满意!常恐百花一枝殒谢凋零,则信而好古之情常溢于言词间,好在学术问题终非大不了事,故无畏人言“厚古”者,这种思想在余治学过程中是时隐时显的。[12](P49)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文化生活导向与追求趋向多元化,在如潮水般涌动碰撞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曹正反思的声音日渐式微,甚至被批评“不合时宜”。[4](P26)

结 语

20世纪经历了浴火重生的中国无数有志之士,为了追求国家与民族的复兴上下求索。曹正先后接受了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无产阶级艺术观以及民族乐派的思想,以一片真诚的赤子之心将所汲取的时代文化智慧付诸筝专业教育的建设。在他的努力下筝成功地完成了从民间音乐到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的转型,并在这一过程中较好地保留了地区传统音乐风格,实现了多种风格流派并存,之后并广泛传播,扎牢了专业发展的传统根基,拓宽了发展道路。在关节历史节点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无愧于历史所赋予的重任。

回顾曹正的一生,面对时代发展,他从不惧怕改变与创新,无论是从实践技法层面,还是更深的艺术观、价值观层面。之所以无惧改变,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始终不变的,甘愿为筝,为传承中华音乐文化付出毕生的真心。面对社会思潮涌动,他敢于转变、敢于坚守,既不因循守旧,也从不随波逐流。每一次的转变都非趋炎附势,图一时名利谋一己之私,而是胸怀抱负,着眼于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他的坚守也非固执守功,而是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热爱,从而敢于向潮流发出不同的声音。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坚守与转变的抉择,曹正坚守民族文化自信与责任感的精神仍然给我们以启示。1948年,为了表明追求正道的心迹,他取“朝正”之谐音,更名为“曹正”。当一个人物走入了历史,通过考察他的生平事迹,仍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用心。正是这样的用心,让我们在今天仍然纪念着他。

注释:

①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创始人,资深录音师、著名音乐制作人。

②1940年录音,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中国唱片社出版。

③道德学社是由近代儒学家段正元发起,1916年成立于北平。学社以宣传、研究儒学为宗旨,经费为民间筹募,设有会刊《道德学志》,共出版81期,后创办《中和日报》。日侵华战争爆发后,积极参与振济难民的慈善活动。

④笔者对曲云的采访记录,时间:2020年1月27日,地点:西安。

[1]高亮.一代宗师——记古筝音乐教育家曹正教授[J].乐府新声,1996(4).

[2]转引自刘育和.忆父亲刘天华[J].人民音乐,1992(2).

[3]曹正.古筝谱序跋集[J].秦筝(油印本),1982.

[4]郭琳.曹正先生的古筝艺术生涯及成就[J].人民音乐,2007(4).

[5]曹正.山东琴曲·抄谱小识(1953),见古筝谱序跋集[J].秦筝(油印本),1982.

[6]曹正.写在(河南曲子)筝曲集的前面(1958),见古筝谱序跋集[J].秦筝(油印本),1982.

[7]王中山.纪念古筝大师曹正先生[J].中国音乐,1998(2).

[8]周延甲,周望.曹正和《渔舟唱晚》——纪念曹正(1920-1998)诞辰80周年[J].音乐周报,2000年12月29日,第3版.

[9]曹正.古筝教材座谈会辑要 (1961)[J].秦筝,2006(1).

[10]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1]曹正.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J].中国音乐,1981(1).

[12]转引自高柏坚.知音 良师 益友——纪念曹正教授诞辰90周年[J].人民音乐,2010(12).

J603

A

1003-1499-(2020)01-139-05

孙卓(1976~),女,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220-03-08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古筝民间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高人隐藏在民间
第一次弹古筝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