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岩
小号与乐队协奏曲《万年欢》是作曲家陈其钢于201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派作品。该作品是作曲家应邀专门为中国爱乐在逍遥音乐节首秀而新创作的,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首演,由国际著名小号演奏家爱丽丝·巴尔森(Elise Bahlsen)担任独奏,余隆担任乐团指挥。由英国小号演奏家与中国爱乐乐团一起演奏这部中西融汇的新作品,鲜明地诠释了“东方遇见西方”这个主题。《万年欢》的创作源自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同名昆曲曲牌,这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昆曲曲牌命名的协奏曲,作曲家说“成年后听到这个旋律总会勾起儿时的回忆,因此产生将这个曲调用西方乐器小号表达出来的动因”(1)2017年1月31日晚,纽约林肯中心举行纽约爱乐乐团中国新年音乐会开始前的陈其钢采访。。这部协奏曲以传统昆曲曲牌“万年欢”为主题,静谧而婉转的曲调具有陈其钢音乐创作的一贯特点,整部作品具有极高演奏难度。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洋音乐元素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并特别赋予了独奏家以展示演奏技巧的宽广余地,作品充满了诗与画的意境。
作品采用西方曲式结构和作曲技法,以昆曲音调为主题,节选传统戏曲音乐片段,表达中国传统文人气质,传递传统文化所蕴藏的精神内涵。
在变奏曲式的框架下,简约派的脉动与中国的旋法音调“不期而遇”,昆曲曲牌的潜在能量得到了挖掘。但这种挖掘并不是“先锋派”式的“解构”,而是在把握了曲牌内在意蕴之后进行的“重组”,加上层次丰富的音响与老到的小号写作技巧,更是使得这种能量得到了“升华”。(2)熊至尧:《文化原野上的眺望与回眸—听谭盾的〈隆里格隆〉和陈其钢的〈万年欢〉》,《音乐时空》2015年第4期。
作品既有西方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又有中国传统戏曲曲牌反复、变奏、顿挫的特点,其曲式结构如下:
表1
中国戏曲声腔有其独特的“韵味”,其美感的整体体验与西方音乐不同,体现了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韵味”最早由唐末司空图提出来的,在他的《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3)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第206页。。“韵外致”“味外旨”,即在诗的表层之外还要有一种或者多种旨趣或韵味。而在艺术作品中的“韵味”即指的就是“弦外之音”,艺术意象是指在诗情画意之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美学境界。
散板是一种速度缓慢节奏不规则的自由节拍,在中国传统的器乐、民歌及戏曲中经常运用。中国古代音乐追求清、静、淡、远之意境,刻意控制使用动感强烈的鲜明节奏,表现文人雅士的情怀及思想,因而戏曲音乐中很注重运用散板。该作品的音乐主题是在昆曲曲牌【万年欢】前三小节旋律的基础上稍加变化而来的,保持了传统昆曲华丽婉转、儒雅飘逸的“水磨腔”特征。原昆曲曲牌【万年欢】为D宫系统B羽调式,作品主题材料的第一次陈述由D宫系统移高小三度至 F 宫系统。开始的第2小节,乐队部分由单簧管静谧地演奏出昆曲【万年欢】的主题旋律,进行节奏拉宽的慢板处理,节奏固定在3/4和4/4拍,音乐持续向前缓缓推进(谱例1)。从第17小节开始,整体旋律被移到bB 宫系统的 G羽调上,小号演奏的散板乐句出现,自由散淡的音乐旋律,深沉而又悠远,是在主题旋律上的变化发展,具有浓郁的戏曲吟唱特征。小号以极为细腻微弱的演奏,开始乐曲独奏的第一个长音,犹如戏曲中的起腔演唱,随后音乐缓缓的进入,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旋律一张一弛,抑扬顿挫,充满戏曲声腔的韵味及舞台神韵(谱例2)。
谱例1
谱例2
摇板是传统戏曲中紧拉慢唱的一种板式,一般表现激动、喜悦或悲愤的情绪,可以叙事或抒情,作曲家巧妙地把它引入创作,既突破了戏曲固定板式,又丰富了音乐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中国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表现方式的最大不同。作品第424小节开始,转为C羽调式,小号部分进行舒缓悠长的独奏,再现主题旋律,意境幽远深邃;乐队弦乐部分,音型密集,律动乐思如洪水川流不息,情绪激昂澎湃,两者形成鲜明的戏剧性冲突与对比,一快一慢,亦张亦弛,充分体现了紧拉慢唱的戏剧性韵味(谱例3)。
谱例3
作品采用变奏手法将主题材料进行发展,但这种变化与西方音乐的突变性不同,是更符合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创作理念与原则的渐变。
作品第2小节,由单簧管奏出昆曲主题素材,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与创作发展动机(见谱例1),小号独奏声部和乐队协奏声部的创作建立在此基础上。主要运用的变奏手法,并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器乐作品变奏特点。
第7小节开始,小号声部以自由节奏拆分主题材料,逐渐进入4/4-5/8-3/4-2/4的变化拍子,音乐节奏相对自由舒缓,以小号独奏角色演绎主题旋律(见谱例2)。
第45小节开始,小号声部以规整严谨的节奏和旋律完整呈现作品主题材料。从朦胧的意境中和音色概念中转为明朗的旋律主题,整个音乐发展开始呈现出来(谱例4)。
谱例4 变奏2
第159小节开始,小号声部主题开始以每小节第一拍作三连音变奏形式进行音乐发展。乐队声部以伴奏节奏型出现,与小号旋律为一唱一和的关系。同时,演奏使用了cup mute弱音器,改变了小号音色,声音细腻,充满活泼愉悦的感觉,体现乐观、希望、富有童趣的音乐形象(谱例5)。
谱例5 变奏3
从第271小节开始,小号声部音乐主题开始以拆分音符形式变奏进行发展音乐。将主题旋律减缩拆分,以点状形式发展音乐,追求以点带线,点线素描的方式。
第283小节开始,小号声部音乐主题开始以后附点音符和后三连音形式变奏进行发展音乐。乐队声部也作类似点状及后三连音变奏,呈现交互式的音乐补充,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谱例6)。
谱例6 变奏5
第310小节开始,小号声部及乐队声部开始以密集三连音及十连音、十二连音等变奏形式进行发展音乐。音乐旋律急促向前推进,如湍急的江水一般,小号与乐队各声部形成竞奏形式,犹如众多河流奔腾不息汇入大海,音乐在节奏与音响上形成宏达的气势,这种强大的音流感,孕育着宏大的力量,把整体音乐推向高潮(谱例7、谱例8)。
谱例7 变奏6
谱例8 变奏7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表现特点,才能理解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内涵。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体现的是音乐艺术的抽象性和含蓄性,中国艺术追求写意,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和精神传递,作品常表达某种意境和韵味。中国民族调式调性的旋律以线性思维为主,注重横向织体的表现力。《万年欢》通过点描这一作曲技法,把不同乐器的音色个性强调出来,展示出中国泼墨山水画的诗情画意。第278小节开始,小号声部与乐队管乐声部进行了以八分音符点状音乐形式发展音乐,进行有效的节奏互动与音符填充,用点描的手段来强调核心音组bB-bD-bA-C在不同的声部、节拍、呈现跳跃的点状形式(谱例9)。犹如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作手法一样,写意为主,模糊其音乐外观和形式,又如素描画一样,点线之间依稀可见其轮廓,以突出其神韵为主旨。以一求多,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创作特点与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与此同时,乐队弦乐声部继续将音符分裂为更小的16分音符点状音乐形式进行发展,与小号声部进行有效的填充搭配,整个声部设计精巧细致。
谱例9
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了国际交流,开启了用现代作曲手法融合民族民间音乐来创作具有新体裁、新风格的现代音乐作品之路。由于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受当代作曲技法和国外涌现的现代派小号作品的影响,作品的创作从体裁和题材上都有创新。《万年欢》以变奏的手法发展音乐,乐曲开始部分,由小号自由演奏出空旷悠远的戏曲旋律,表现出内心的思考与传统文化的意境;高潮处演奏快速而强烈的连音,表现一种奋进、开拓精神以及中西文化的冲撞;乐曲中也伴随着中国的传统打击乐(木鱼、小镲),节奏诙谐而具戏曲韵律;小号演奏的大段优美雅致的旋律,具有很强的戏曲韵味,体现出灵魂深处的思考。乐曲结尾处热烈而奔放,小号演奏充满活泼与激情,表现出催人奋进的精神与对美好理想的寄托。作品运用现代作曲手法进行创作,作品呈现浓郁的戏剧韵味,旋律线条变得模糊,和声运用打破传统规则,节奏复杂变化,注重色彩和音响上的变化,力图将戏曲化和交响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作曲家开拓创新的音乐理念。
《万年欢》是一首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作品,使用了如“炫技连音”“持续高音”“滑音”等很多现代小号演奏技术,造成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描绘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作曲家创作这首作品的初衷是希望小号能够像人声、提琴一样表现出一种情怀。通过昆曲曲牌【万年欢】曲调,作曲家希望发掘小号幽雅与粗旷兼有的丰富表现力,在展示优美旋律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扭曲与狂放不羁。作品具有极高演奏难度,挑战了小号的极限。
作品中有许多抒情写意的慢板乐段,充分体现出了小号柔美抒情的音色特质,但这种声音气质又和西方古典小号作品中的不同。小号属于刚柔并济的乐器,可以演奏辉煌灿烂的声音,亦可演奏优美柔和的声音。西方古典音乐中小号所吹奏的慢板乐段,声音饱满,气息充沛且富有歌唱性,可以比拟抒情男高音,旋律具有明确的线条感,追求音色与音乐的统一性。而本作品音乐取材于昆曲的戏剧元素,它所追求的音乐与音色更多是戏曲的韵味,呈现出抒情写意的音乐特点与抑扬顿挫的声腔韵律。如何在慢板中运用小号的音色表现戏曲声腔呢?作曲家从使用不同类型的小号弱音器入手,从而实现了不同音色、不同色彩的变化,在弱音器的选换细腻地调配着幻境中的色调,如Bucket mute、Cup mute两种乐器的使用。
作品中抒情写意的慢板演奏,首先要具备充沛饱满的气息支撑,富有细微变化的力度控制,由于戏剧声腔的特点,有很多地方需要模仿托腔演唱,细腻入微的声音控制,强弱渐变的对比,相对自由舒缓的节奏律动,彰显出戏剧舞台形象。使音乐意境更加贴近昆曲艺术中所体现的文人情趣,紧拉慢唱的慢板演奏将细致地描绘艺术形象,吟唱出作品中的“生、旦、净、末”(见谱例2)。
作品中有很多炫技的快速连音,在演奏技术上来说难度系数较大。从小号这种乐器的构造和演奏特点来说,不太适合这种技术演奏,相对于木管乐器来说,就简单很多。从创作角度来说,作曲家使用音流的写法,多次使用密集的三连音、十连音、十二连音、十五连音等。快速连音演奏出长乐段的音流,不间断、不换气的演奏,横跨十几小节,同时指法按键复杂多变,具有典型的现代小号演奏技法。它加剧了音乐的戏剧冲突,增强了情绪氛围,有效的把音乐推向高潮(见谱例7、谱例8)。
演奏开始处的深吸气至丹田和腹部的力量支撑尤为重要,用以支撑冗长的橘子,不宜强奏过早释放力量,均匀舒缓的进行气息输出;需要手指按键迅速而灵敏,因此需要加强手指独立性的训练;节奏、时值均匀演奏;手指的颗粒性与连贯性要统一,按键彻底果断,川流不息一气呵成。频繁变更的大跨度连音使用,要求控制口缝的肌肉群收放自如,既有力度又有弹性,在不同音区变化中,保持平稳和舒展。音色和力度控制要适中,在饱满气息的支撑下,让旋律线条平滑舒畅。
整部作品是以连音技术为主的演奏,主要使用在慢板、快板以及高潮乐段,突出戏剧音乐的吟唱性与流动性,以呈现旋律美感与意境美感为目的。较少使用小号的吐音技术,主要在作品中段以及尾声的变奏乐段中出现,主要运用了两种吐音技术,即单吐和三吐,为了突出音乐的对比性、趣味性,呈现音乐律动感觉与发展动机,形成一种动静结合,惟妙惟肖的艺术感觉。
作品第260小节,小号出现点状音符演奏,同时木鱼敲击与之相互衬托,音乐诙谐幽默,和前面抒情乐段形成鲜明对比,小号演奏具有弹跳性的单吐,舌头松弛且富有弹性,时值短小且富有力度,通过短小精悍的吐音演奏,可以传递更多音乐趣味(谱例10)。
谱例10
作品第384小节开始,小号的三吐演奏技术出现,这是从前面跳跃的单吐变化而来的,也是技术延伸和音乐推动的需要。三吐演奏依然保持弹跳性与颗粒性,舌头松弛且时值短促,使用(te-te-ke)的发音技术,使舌尖吐音接触面尽量小,气息充沛急促,发音饱满富有穿透力和气势。这是由轻盈的单吐乐句向后面急促连音乐句的一个过渡,为后面即将出现的宏大音流感的连音作铺垫,把作品逐渐推向高潮(谱例11)。
谱例11
作品中为了有效的表达戏剧韵味,在小号演奏中加入了极具特色的装饰音。一般来说,有些装饰音如滑音、倚音的演奏在西方古典小号作品中少见,不符合西方的传统审美标准,而经常使用的是波音、颤音、回音。随着现代音乐的出现以及爵士音乐发展,小号演奏和创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比如滑音、超吹、花舌等。在中国小号作品创作中,常会遇到倚音、滑音,这些技术的使用是由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移植而来的,为的是更好地表现中国韵味或模仿中国乐器。小号属于舶来乐器,代表西方音乐与文化,如何通过模仿民族乐器来进行中西文化与音乐的融合呢?比如:擦弦乐器的演奏中几乎离不开“滑音”技巧,四胡的上下大滑音、高胡的回滑音,可用小号运用气息和倚音演奏予以模仿。竹笛的演奏技巧如:气颤音、倚音、打音、垛音、颤音,也可用小号的演奏技巧予以模仿。芦笙的演奏,可以使用小号弱音器演奏进行模仿等。这样就能从乐器音色与音响上,产生浓厚的民族风格,更好地诠释民族音乐。
作品第199、第200小节,小号使用Bucket mute弱音器改变了音色,声音变得细腻婉转,加入颤音(tr)、前倚音等演奏技术后,充分模拟出二胡、竹笛的打音与小滑音的音响感觉,充满浓郁的戏曲韵味(谱例12)。
谱例12
作品第236小节开始,小号在高音区演奏长音,然后分别由(降B音—C音)向上、(C音—降B音)向下、(降B音—A音)向下作了三次滑音演奏,这种在高音区弱奏滑音的效果,形成一种类似戏曲托腔形式中滑音演唱的感觉,具有很强的戏剧唱腔效果(谱例13)。
谱例13
作品在乐段高潮处和尾声处,频繁使用了小号的高音区演奏,利用高亢明亮的高音音色、富有激情的旋律,把音乐逐步推向高潮。在小号演奏技术中,高音演奏属于一个难点,根据吹奏者演奏能力和机能条件的不同,决定能否吹奏出高质量的高音。在西方古典作品中,高音演奏一般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使用较为保守,使用频率不高,起到偶尔点缀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小号作品中、爵士小号作品中,则大量使用小号的高音演奏,甚至是超吹演奏,更加突出了音乐个性与音乐表现,同时也迎合了当代人们的审美特点和需求。
作品中第429小节开始,高音演奏时值较长,此处,是主题旋律的高音区再现,利用小号高亢激昂、灿烂辉煌的音色,突出音乐的戏剧性冲突,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尤其是第453小节开始,跨越5个小节的高音升C吹奏,更加突出了它的难度。演奏需要强有力的气息支撑,嘴部肌肉向中心收束聚拢,口缝尽量的小而圆,形成强烈急促的气流冲击。使整部作品在强烈而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中结束,极具震撼效果(谱例14)。
谱例14
目前很多小号作品创作和演奏的艺术风格缺乏个性和中国的民族形式,对中国传统艺术了解不深,创作内容和演奏不能很好地体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在音乐创作上模仿国外管乐作品,民族艺术元素不能被融入到作品里,缺少自己的民族演奏风格。创作和演奏小号作品要兼顾中国的民族文化,这要求我们熟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音乐等。把握中国作品的风格,还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表现特点,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理解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内涵。
《万年欢》立足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在内容与演奏风格上寻求新的突破,用现代化的演奏技术演绎民族传统音乐。我们的民族化创作和演奏要与现代化的技术融合,开阔思路更新理念,以新的方式诠释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精神。
中国小号作品的创作发展已近半个世纪,经过数代人的研究创新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都带有明显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纵观这些作品,虽然数量繁多却以小型曲式结构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创作思路,作曲技法等方面也常存在不足,像《万年欢》这样的创作技法纯熟、民族风格融合自然的作品还很缺乏。如何融合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和当代世界文化,运用新的创作思路和手法,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创作具有中国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的优秀中国小号作品,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研究课题。
《万年欢》是以中国戏曲音乐为载体与西方古典音乐完美融合的经典佳作,也是运用现代作曲手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好诠释。表明作曲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文化,运用新的创作思路和手法,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立足创作具有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的优秀中国小号作品。这部作品融合了中国戏曲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突出音乐的多元化,兼顾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在创作中国风格音乐作品过程中,使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体现具有我们自己文化特点和审美思想的优秀作品。当今世界是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艺术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彰显个性,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进行高速传播。因此,探索民族化之路,创作优秀中国小号作品,应该从民族文化里吸取营养。从民族艺术形式中寻找音乐创作源泉,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融合戏曲、民歌、器乐、舞蹈等元素,致力于创作鲜明风格的中国管乐作品,开启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