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策略探析

2020-12-06 23:48胡传红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有效策略新媒体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要的资源和手段。但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网络上也掺杂一些负面的、不良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正面导向性和实效性。本文在剖析当前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对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有效策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越来越普遍应用于大众的生活和工作中。QQ、微信、抖音、网络论坛等新媒体自然也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关注和欢迎,他们是互联网+时代最活跃的群体,是新媒体最主要的拥趸者和参与体。但新媒体因其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一些负面的、虚假的、不良的信息也掺杂其中,给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正面性和积极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的创新即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1-4]。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怎样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每个青年学生都会碰到的人生问题。引导好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确立人生目标,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新媒体时代下,伴随着各种网络新事物的出现,也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给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的普遍应用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一,新媒体的普及性和开放性带来了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较之以往,网络后的每个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也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资源和信息量;其二,新媒体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更贴切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审美,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其三,新媒体的交互性促进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的变化,也增强了受教育的主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媒体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使得新媒体信息得以“无屏障性”传播,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消极的、负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和言论在新媒体上传播,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和错误导向。其二,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也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三,新媒体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对高校教育者的主导权威性和专业性形成了一定挑战,信息的甄别,理论的真伪辨析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好新媒体的优势,摒弃新媒体的不良影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特征

1 .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来源和形式的转变

新媒体是基于互聯网技术和现代移动通讯技术上的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的形式有搜索引擎、互联网、微博、QQ、微信、慕课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立体和多维。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搜索和获取大量的信息,大学生的认知维度得到了多方位的拓展,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开辟思政教育教学新的路径。各种新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思政教育中,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和知识信息量。课堂教学中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思政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呈现形式,新颖、直观、形式多样的素材,提高了思政课堂教学丰富性和生动性,增强了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中各种信息真伪难辨,鱼龙混杂,甚至也有敌对势力推送的信息,这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使得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2.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理念的转变

以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方式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信息的传送方式,增强了信息接收的直观体验感和便捷无误性。如微信公众号在思政教育教育中的应用,开设“微课堂”、“微笔记”、“微感悟”等栏目,学生利用微信平台,打造师生线上交流平台,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仅使得思政教育的信息量和便捷性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理念和模式。学生获得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被打破了,不再是被动“坐等式的受教者”。他们可以不受教育场地和时间的局限,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互动方式,他们也可以在课堂外,在线上对某一关注点互动交流。这也意味着,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政教育是多元协调合作的教育环境,大学生的学习理念由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型、自主型的学习。

3.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和路径的转变

“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和路径呈现了多元化和系统化趋势。在教育载体上,微信、微博、慕课线上课程、抖音、大数据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面对面教育的单一性,多种教育平台提供的线上教育的多种形式,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多平台、多空间和全过程。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及信息的丰富性等特点,不仅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为教育路径的多元化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三、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1.研究新媒体教育新形势,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升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网络信息传播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代传播的力量都要巨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了解、不分析、不能把握好社会舆情是无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舆情因其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且舆论传播者参与面广,较之于传统媒体的正面性和引导性,一些负面的舆情也会传播和发散。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新媒体知识,增强自身的理论学识和素养,能够正确的把握和评判网络舆情,引导学生分辨舆论的真伪,自觉抵制负面舆情的影响,积极接受正确的舆论和思想,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的打造,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还需要自身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学识,教育者要不断地从新媒体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能力和工作实效。

2. 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新媒体下,网络海量的信息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教育者要善于从浩瀚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具有正面性、时效性、青年学生关注度高的时事、案例来充实到教育教学内容中,进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教育内容的选取上,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情感上的“温度”和理论上“深度”,真正让立德树人工作“入心田”。

此外,思政教育工作是多元协调、多学科交叉下的教育合力,不仅仅是思政教育内容,它还涵盖者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并能够整体构建“多学科协调”的工作机制,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加互联网心理学、互联网法制教育等,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建立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育者要注重对网络思想的引领和导向,构建网络思政育人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好新媒体优势,增强网络育人实效。

3 .统筹教育资源,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新维度和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展了新思路,为新路径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高校教育者可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网络论坛等空间和网络平台系统,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思政教育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面对面谈心交流等,拓展为融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元素思政教育新维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和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引领导向以及风险防范相结合,把握好高校网络平台舆情的走向和时效,实现多维量化,并建立及时预警机制,统筹网络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的优势,舆论的影响力,从而真正实现唱响主旋律,发挥正能量作用。

结语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挥好新媒体时代的便利性,结合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新形势,厘清新要求,研究新策略,推动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优化思政教育工作新举措,增强对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高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8(2):80-82.

[2] 刘铭枢.试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J].新西部,2018(5):135-137.

[3] 原黎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4] 葛虹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150-151.

作者简介:胡传红,1977年10月,女,汉,安徽巢湖人,硕士学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有效策略新媒体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