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余昌 王金玲
摘要: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地理课堂把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主要任务;把以教师或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到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占主体地位;把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
关键词:主体意识教育规律创设思维情境
随着教学观念的大转变,我们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多年教学实践的过程看,则要做到如下三点:
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把被动接受“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实施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其次,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虽然地理讲的事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但它和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实用性较强,贯穿的知识都是有经验性的,有很强的体验性,再现地理场面,学好地理可以得到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增强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改革后的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这些都有利激发学生的学史興趣。
针对发展水平和特点各自不同、但却有巨大潜力的学生,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用爱心、责任感,开发“差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史动机,并使之内化成学史动力。区别对待不仅体现在是的方面,如知识掌握多或少的是关系上,而且体现在知识钻研的深与浅、思维能力的高与低上。如小字部分、方框中的原始资料,都可以有弹性地增减;以某个地理事件为例,如果说差生只需掌握时、地、人、事、议,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可要求在背景、影响或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多下些工夫。区别对待不是降低对差生的要求,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他们引入正轨后,逐渐对其加码,促其赶上其他学生,使全体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再次,注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地理发展过程的因果联系,偶然性和必然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曲折性与规律性等,无不反映着辩证思维的过程,通过地理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评价能力,这是人们较一致的看法。传统的地理教学把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作为宗旨,从一个方面讲,这里有宝贵的经验。因为学生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地理知识为根基,但是没有重视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包括分析地理的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无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五项能力要求中的第五项侧重在创造性的地理思维能力上,强调地理地、客观地认识社会的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是逻辑的、辩证的、理论的思维能力,这既是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地理学科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地理学科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吸收摄取加工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作为最佳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
首先是学会阅读。地理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圈表等。可以从教材入手,地理事件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揭示本质,最关键的表述往往只一句或几句话。要善于引导摄取、加工教材中最有断语意义的语言(即最主要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问题,是使学生注意集中在所提问题有密切相关内容上的主要手段。对低年级学生,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问题前置),如“中东地区气候干燥,土壤贫瘠,却战争频繁、纷争不断的主要原因是么?”问题一提出就使学生对中东这个特殊的地区产生了好奇,自然就将三洲五海之地、石油资源丰富、宗教矛盾突出等知识点联系起来了。
对需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才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一般在阅读后(问题后置)提出效果更好。如比较亚欧大陆东西部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东部和欧洲西部地形等的异同点,说明两个地区农业、降水、工业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在阅读中探索提取、加工等思维,逐步得出结论。阅读过程中不提问题、单纯阅读的方法不可取,问题是设置悬念,给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比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阅读有利思维发展。阅读中应提倡多问、大胆质疑、人人参与。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质疑,对教材不同论点质疑,对尖子生还可引导能质疑又能释疑,充分开发潜能。
其次学会讨论。讨论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讨论地理问题,它的益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例如布置了“根据日本和俄罗斯工业分布状况,主要交通方式的选择,是由资源分布、海陆分布,工业模式哪种因素决定的?”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充分的分析、综合、比较,课本没有现成答案(只限于结论),但与现实联系密切,同学们热切希望了解这个热点问题。
课堂上学生争论激烈、形成两种不同观点,(地理家也有不同看法),但通过唇枪舌剑,统一了认识,得出:工业的分布与资源分布的关系,交通方式的选择与气候、海陆分布的关系。讨论便学生理解了地理的要义,训练了他们运用地理唯物主义、地理辩证法的理论观点,又解决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学会了地理思维,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