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宏
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出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更多关注了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应对与解决,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还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的性格优势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性格优势及其对学生的适应性意义
“性格优势”这一概念,是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提出的,是指通过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来的积极或者优秀性格品质。在借鉴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塞利格曼等归纳提炼出六大美德与二十四种性格优势。六大美德即知识与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超越;二十四种性格优势即创造性、好奇心、思维开放、热爱学习、洞察力、诚实、勇敢、坚持性、爱、善良、社会能力、宽恕、谦逊、审慎、自律、感恩、希望、欣赏美、幽默、精神信仰等。尽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会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的方面,对中小学生而言,这其中很多方面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性格优势。
已有研究表明,性格优势作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小学生学业学校适应与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性格优势对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性格优势可以缓冲心理应激对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采用适当的干预措施,培养与提高性格优势也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大幅提升。
二、影响性格优势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塑造,性格优势同样是可塑的。首先,家庭环境因素如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质量等对学生性格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的性格优势的培养,营造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性格优势的形成。
同样,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性格优势。一些干预研究发现,诸如感恩、善良、宽恕等性格优势可以通过干预而提高,这些性格优势的提高又可以预防包括自杀意念在内的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可以有意识引导与培养学生的性格优势,这本身就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性格优势也就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入手,依据学生的性格优势特点设计教育方案与教育活动,推动教育落实,培养学生的性格优势。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性格优势
首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学生性格优势的培养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依此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都应该把学生性格优势形成与发展水平考虑其中。
其次,学校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渐形成“心理课主导—班会活动支撑—学科课程参与—班级环境塑造—校园文化渗透”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与体系,将学生性格优势培养渗透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促进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另外,学校教育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扩展到家庭教育中去,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引导家长关注学生性格优势的养成,而不是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要让家长明白,决定孩子成人成才的關键不简单是学习成绩,而更加重要是学生的优秀性格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