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2020-12-06 10:27费汝海陈维维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

费汝海 陈维维

【摘 要】本文从个人、企业、国家三个层面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必然使命;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缺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情境缺失三个方面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可以推进解决培养主体、双师教师、应用情境缺失的问题,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产教融合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  应用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04-0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作为人才供给方,在整个高等院校生态体系中,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回应人才供给改革迫切需求,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回答好的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必然使命

(一)个人层面,应用型技能是个人获得生存发展的必然基础。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重大突破,人类的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从农业时代、电气时代到现在的智能时代,无不彰显了这种转变。中国社会历时近百年,成功地从农耕社会蜕变成工商业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生产关系较农耕时代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生产力也更为精进,人们的生存方式也由主要依靠体力和土地获取生存资源的自给自足型,逐渐转向为主要依靠技能、技术、服务、创新、知识、信息等多种方式获取生存资源的相互依存型,单纯的体力与土地结合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和保障广大民众的生活追求。它意味着人们将更多地依靠技能、技术、服务、创新、知识、信息等获取生存资料、发展机会。因此,从个人层面看,大部分个体掌握应用型技能关系到其个人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层面,应用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人力资本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有学者认为决定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对于企业而言,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人力资本,即是否拥有足够多的受过良好教育、掌握技术技能的人力资源。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必须依托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提升人的综合素养能力,助力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顶端攀升。应用型人才作为企业的基础性人才,其整体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

(三)国家层面,应用型人才是夯实大国基石的迫切需要。坚实的制造业是现代大国的基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得出一个基本认识,凡是制造业坚实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经济恢复得越快。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是大国实力坚实的物质支撑,重新受到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的重视,发展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美国先后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不遗余力地发展制造业,全面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研发、土地、税收、教育培训等供给要素,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着力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特别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打造工业物联网,实现智能制造;日本制定质量救国的发展战略,传承“工匠精神”。由此可见,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作为国家基石,制定发展战略,确保基石稳固。

但是从制造业发展所需求的要素看,仅有发展的决心,没有其他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要素的支撑,很难发展得好。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强国,同时也是世界公认的职业教育做得最好的国家。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保障了德国制造的世界品质,保障了德国的强国根基。而美国的二次工业化,成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应用型人才紧缺。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的应用型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制造业强大的基石。我国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重要条件。

回应个人、企业、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必然使命。

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缺位。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不尽相同。与之对应的是高等院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培养的人才类型也不尽相同,在培养主体方面也不尽相同。在精英化教育阶段,高等院校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单一主体,完全能够胜任。到了普及化阶段,众多地方高等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应用型人才意味着是为应用方所培养的人才,它有别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它的培养过程必须要应用方的参与,但在整个培养体系中,人才应用方缺位,仅仅依靠高等院校作为单一培养主体,无法培养出高度契合需求方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它采用“双元制”进行培养,通过这种“双元制”,为德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层次分明、类型丰富的應用型人才,对二战之后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元制”的办学制度,是通过在国家层面立法,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一元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学校,另一元是传授职业实践技能的企业。没有应用主体的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会主体缺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缺乏。应用型人才既要懂得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懂得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架构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老师。但是,高校现有的师资结构,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双师双能”的要求。一是高校教师来源单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来源,主要来自高校自身系统培养的学术型专业人才,他们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普遍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应用型、实践型师资的缺乏,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是高校教师管理机制缺乏灵活,难以引进应用型师资。引进行业企业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人员,因高校自身的管理机制、薪酬体系、职称体系等缺乏灵活,较难大规模引进,占比很少,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三是高校自身培养“双师”教师,效果欠佳。高校意识到“双师型”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部分出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的管理办法,比如要求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实践经验的缺失,增强了实践上的感观认知,但是因挂职时间较短,无法深入到企业一线,无法了解企业的深层次需求,无法形成熟练的应用技能,实际效果欠佳,无法胜任深度实践教学的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情境缺失。应用必然是指具体情境下的应用,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然需要与之配套的应用情境才能真正进行,必然需要放到具体而真实的应用情境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能力。高校与应用场景的脱离、与实际用人方的距离,导致其在应用场景设置和搭建方面能力欠缺,高校普遍只具备搭建模拟应用情境的能力,在模拟平台上进行验证性的实验、实践项目,无法完全、完整地搭建整个应用情境,难以开展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教学。高校远离应用市场、远离应用主体,无法及时、准确获知新知识、新技术,也就无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无法及时搭建起与之对应的应用场景。从高校目前应用场景也即实验实训场景的建设方面看,高校自身的建设力量孱弱,主要依靠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企业进行建设。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进和分化,必将演化细分出更高精深专的应用技术和应用业务,届时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更加无法完成这种复杂应用场景的创设。

三、产教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产教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回归。企业的回归,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来,切中了应用型人才是由应用方定义的根本特征。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元主体”中的一元—— 企业的回归;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互优势,打破高校自我封闭、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情境失真的传统培养模式和培养格局。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充分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高校共同确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共同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共同创设实验实训平台、共同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改善人才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

学校(培养方)和企业(用人方)作为不同属性的独立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定位和利益诉求。学校是天然地作为人才培养场所而存在,培养人才是它的天职所在,其作为人才培养单一主体的历史太过悠久,形成了浓厚的自我封闭培养传统,形成了远离市场、固守学术价值的象牙塔体系。因此,高校在应用型人才方面,首先须打破自我封闭的传统观念,以开放的理念,拥抱时代变革,推行开放式办学,引企入校、以校入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其次要走出象牙塔,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趋势,走进用人方,了解微观主体对人才具体能力的需求以及技术技能需求,形成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最后要重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匹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二)产教融合是解决应用型师资缺乏的必然之举。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属性,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教师,更需要实践型的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培养和来源,主要是来自高校内部,特别是来自学术型、研究型、教学型高校。主要源自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不足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管理部门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备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校企合作,双元主体培养,是补充、改善高校应用型教师缺乏的必然之举。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一要结合“放管服”,探索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使企业的优秀人才愿意到高校任教、留得下来、有发展通道;二要聘请企业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担任专业建设高级顾问,担任专兼职教师;三要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行业标杆企业头部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兼职锻炼、接受培训,提升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必然之举。

(三)产教融合是解决应用情境缺失的有效举措。应用必定对应情境,应用型人才培养必定需要对应的培养情境。培养所需的应用情境的搭建和营造,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不是知识、技术的应用主体,在搭建培养情境方面存在天然缺陷。企业是知识、技能的应用主体,是应用型人才的招聘方,更是应用技术、应用场景的创造主体,企业在搭建培养情境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9677.9亿元。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5233.7亿元,政府所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2691.7亿元,高等院校经费支出1457.9亿元,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4%、13.7%、7.4%。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8年专利授权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2018年,企业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所占比重为64.3%,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2018年发布的统计数据看,企业在研发投入和专利授权方面,均占据主体地位。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在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中,日益占据主体地位,甚至部分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就是全球标准,企业决定着、创造着、拥有着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场景。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把最新的、最广泛的应用场景迁移到高校或者开放给高校,或者协助高校创建应用场景,才能解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培养场景缺乏的现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才能有效解决人才供给失衡、供给无效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刘亮军.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合作育人的路径选择[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9(4).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ghs.ndrc.gov.cn/zttp/xxczhjs/ghzc/201605/t20160505_800839.html.

[3]林毅夫.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思考[J].经济研究,2017(5).

[4]贸易风险预警.德勤:美国制造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缺口[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421378926487152&wfr=spider&for=pc.

[5]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8/t20190830_1694746.html.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产教融合推進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18JGZ157)

【作者简介】费汝海(1982— ),男,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陈维维(1984—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