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笛 大意蕴

2020-12-06 10:49杨晔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竹笛演奏技巧京剧

杨晔

摘要:在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京剧艺术的文化内涵富有深远意义,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音乐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将京剧选段进行二度创作,转化为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又具有戏曲韵味的音乐,不仅能够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还可以融入语文、历史等人文内容,带领学生领悟京剧艺术所表达的真善美和文化积沉,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艺术之花。

关键词:竹笛 京调 京剧 演奏技巧

2008年教育部面向全国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年级。在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提出对于3—6年级学段的演唱,也明确了“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校内教育开展“京剧进课堂”活动大多落实于了解京剧知识、欣赏经典唱段等,而校外教育基于其自身的优势——小班教学为主、教育针对性强、教学形式多样,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阵地,有助于戏曲音乐教学渗入校外艺术教育课堂。

课程回放:

竹笛独奏《京调》第一课时导入部分,教学PPT传来京剧《苏三起解》的经典唱段,锣鼓响起后传来一阵悠扬的京胡声,梅兰芳先生缓缓步入镜头——“苏三离了洪洞县……”。考虑到学生在学校音乐课上接触过歌曲《京调》赏析,教师将重点放到京剧幕后的伴奏乐队中。随着唱段结束,教师展示京剧伴奏乐器并提问。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了解它们的声音和特征吗?”

“二胡?”“鼓?”“锣?”……

学生很踊跃的回答问题,但准確率并不理想。

学生的表现让教师陷入沉思,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校的欣赏课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对京剧充满好奇,却没有机会深入实践,仅停留于片面的认知上。究其原因:首先,戏曲艺术普及率低,没有良好的聆听和接触环境。其次,教师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研习较少,教学手法单一,学生缺乏参与感和音乐共鸣。

怎样让京剧艺术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呢?笔者以竹笛独奏《京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器乐演奏实践中普及京剧艺术的实践探索。

一、把京剧音乐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

京剧发展至今,离不开伴奏及配乐的背后支撑。俗话说“无曲不成戏”,贯穿整部戏曲作品的音乐,对人物的诠释、情感的渲染、剧情的推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学以京剧音乐为主线,分析其常用演奏技法的特点和作用,感知技巧在乐曲中的运用,探讨竹笛与京剧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字信息化的速食时代,缓慢、拖沓的戏曲艺术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正式学习乐曲之前,通过欣赏京剧视频让学生先行了解其表演形式,拉近京剧艺术与学生的距离。《京调》是顾冠仁根据梅兰芳《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用笛子模仿他的唱腔而改编的,两者的主题旋律不谋而合,将京剧元素贯穿于竹笛演奏中,灵活使用现代微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知京剧音乐之美。

《京调》吸收京剧西皮原版、西皮流水音调的音调特点创编,充满欢快明朗、生动活泼的情趣[1]。乐曲结构为再现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宛如京剧旦角的演唱,与西皮流水板唱腔《苏三起解》不谋而合;第二段旋律舒展、飘逸,与前者的主题旋律形成对比;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情绪更为轻松活泼;最后一句速度突慢,用散板的京剧唱腔作为乐曲尾声,韵味浓郁。在充分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启发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归纳、实践来获取知识,以期用清亮的笛声,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

在实施过程中,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关注到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多样的京剧知识打开学生艺术视野。考虑到学生对这些乐器知之甚少,教师将京胡、板鼓带到课堂上,邀请上戏附中戏音专业的两位学生进行现场演奏,近距离聆听该乐器的音色特征和戏曲韵味,将京韵从理论知识中抽离出来,带领学生以熟悉的方式——竹笛,再现《苏三起解》。

从京剧选段赏析,到多样的京剧知识和伴奏乐器,再到现场赏析板鼓与京胡演奏,整个环节紧扣主题,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艺术享受,打破了京剧在学生中原有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把演奏技巧作为教学实践的基准

京剧主要由唱腔及伴奏音乐两部分组成,以“竹笛”为切入点,用手中的乐器“唱”京剧,是本课的教学目的。以京剧中的京胡为例,京胡伴奏曲调和唱腔曲调是支声复调的关系,它并不是单一的模拟唱腔曲调,而是以唱腔旋律为主旨,编出比唱腔曲调更丰富的曲调来烘托行腔[2]。课堂的前期实践以模仿京剧唱腔为主,通过竹笛的唇舌类技巧与指颤类技巧模拟人声,将“京韵”落实到器乐演奏中,充分展现了普及京剧艺术的实践性。

戏曲中的一切器乐都是围绕以下内容展开的:剧本主题的体现,戏剧矛盾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塑造,思想情感的抒发,舞台气氛的渲染[3]。在表现手法上,有夸张、简练的特点,而器乐演奏是能与其相适应的,通过强弱变化与肢体动作,将艺术表现力充分发挥到竹笛上,可以达到感其情感、知其韵律的演奏效果。

课程回放:

京胡范奏揉弦与滑音技巧,教师范奏腹震音与滑音技巧。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技巧听上去相似吗?”

学生们兴奋的点头如捣蒜:“哇,是一样的诶!”

“我们学习过倚音、颤音,把它们进行小小的变化,就能演奏出和京胡一样的声音啦!”

课堂氛围顿时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竹笛进行尝试。

京胡中的揉弦、滑音是最广泛的一种技巧,也是模仿京剧人声唱腔的重难点,寻找京胡与竹笛演奏技巧的共同点:

由上表可见,两种乐器在技巧称谓、演奏方法上相差无几,不同的音乐形式,结合类同的演奏技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积极性。京剧唱腔、京胡、竹笛三者串联,学生心目中遥不可及的国粹艺术变得浅显易懂,教师采用反复聆听、实践模仿、演唱旋律、互动体验等方式,有简至繁、层层递进,最终让学生明晰的体验到京剧元素与竹笛融合创作呈现的独特音乐。

新授技巧环节,教室里时而展开热切讨论,时而奏出悦耳音符,学生们专注的眼神让教师倍感欣慰。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戏曲音乐与学生渐行渐远,本课的设计意图是打破京剧在学生中的刻板印象,以两个演奏技巧为抓手,激发学生求知欲,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获得同样的音乐体验,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关注国粹艺术。

三、把合作创编作为教学拓展的动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是教学拓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学生二度创作,鼓励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和创编,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竹笛是首调乐器,在实际演奏中,指法变换能使竹笛产生不同调式,以此为依托,突出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课程回放:

师生观看精心挑选的短片。

“老师为大家寻找到一个全新版本的《京调》,是笛子与乐队的合作,我们称之为合奏。合奏是一种常见的器乐演奏形式,同时也是民族器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的乐器种类和多彩的音色特征,让合奏具备了音色丰富、表现力强的特点。我们竹笛是单声部乐器,乐队的融入让《京调》变得丰满起来!”

教师和学生一同聆听、分析合奏版《京调》,旨在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织体的听觉意识。竹笛种类与调式的转换搭配,打击乐器音色、节奏的灵活运用,都是团队协作的重要途径。前者更够强化音准把握能力和调性换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声思维;后者的强烈音响和鲜明节奏,能够渲染乐曲情绪,有效突出艺术效果。

课程回放:

“同学们,你们知道板鼓在乐队中的作用吗?”

“为了好听?”“板鼓让气氛很热烈!”“是像节拍器一样打节奏吗?”

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将板鼓想象成节拍器的答案让笔者感到惊喜。

“板鼓是乐队指挥,掌握唱腔音乐的速度,它的作用确实有点像节拍器呢!”

在京剧音乐中,打击乐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板鼓作为戏曲伴奏乐队的指挥者、组织者和演奏者,它起到控制全场戏的枢纽作用。教师将板鼓、小锣、铙钹等乐器带到课堂上,展开简单的配器活动,学生根据喜好或乐曲性质选配打击乐器,自主创编节奏音型和节奏短句,在指挥“板鼓”的带领下,小笛手们分组实践,结合多支竹笛的不同调式,扮演领奏与伴奏角色,营造热烈、明朗的音乐情景,将教学气氛推至高潮。

器乐学习的认知和提升是没有捷径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分析、思考、设计、编配,全身心浸泡在音乐中,是对京剧艺术学习的一次深度体验。

四、把梳理剖析作为教学反思的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梳理、思考、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本课堂通过竹笛对京剧唱腔的模仿,教师、学生、戏曲、民乐相互发生碰撞,实现了教学的互动性与体验性,激发学生对京剧音乐的爱好和竹笛实践的积极性。器乐教学注重精讲多练,讲述时辅以影像展示和教师范奏,利用实践指导法、合作学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但是,新授环节学生过于注重演奏技巧的实践与模仿,在体验京剧与竹笛融合创作呈现的独特音韵上还有待提升,需循序渐进的渗透到整套教学体系中。

在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京剧艺术的文化内涵富有深远意义,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音乐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将京剧选段进行二度创作,转化为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又具有戏曲韵味的音乐,不仅能够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还可以融入语文、历史等人文内容,带领学生领悟京剧艺术所表达的真善美和文化积沉,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艺术之花。

综上所述,国粹京剧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艺术特性和音乐形态,要弘扬与普及戏曲艺术,仅靠京剧是不够的,越剧、昆曲、黄梅戏等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可纳入教学中。“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牡丹亭(组曲)》、《秦川抒怀》等深具戏曲意蕴的竹笛曲目,都是校外艺术教育中戏曲艺术实践的重要抓手。

明确戏曲音乐学习的本质,把京剧艺术置身于器乐的演奏实践中,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精化器乐课程体系,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助力。

参考文献:

[1]唐俊乔.中国竹笛考级曲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51-52

[2]薛一凡.淺谈京胡的唱腔伴奏功能[J].音乐时空.2014(07)

[3]刘治.戏曲中的——魂[J].魅力中国.2013(000),031

猜你喜欢
竹笛演奏技巧京剧
My Mother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记忆深处的笛声
我的坚守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