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心路历程 体味心学思想

2020-12-06 10:40刘德浩
学生之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学理学王阳明

刘德浩

心学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宋明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心学与程朱理学的不同往往只从他们之间求理的方法不同讲解,使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差别。本文试图从心学兴盛的背景、心学的内容和心学的作用与影响三个方面讲解心学与理学的不同。最后简单提及心学与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所涉及的思想家之间的思想联系。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老师:

(投影)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余秋雨

阳明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个奇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的作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余秋雨的话作为导课,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给出问题,让学生明白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以《理学之反动——心学》作为课题,抓住学生眼球。)

老师:

(投影)“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程朱理学,理学的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但是心学的开创者南宋时期的陆九渊却认为理学求理的方法过于繁琐,通过材料我们可以得出陆九渊提出了怎样的求理方法?

学生:发明本心

老师:

(投影)(清)全祖望在叙述明初朱陆两学的状况时说“宗朱(朱熹)者盖十之八,宗陆(陆九渊)者盖十之二。(中略)陆学自(中略)王阳明出而始盛。”——全祖望《鲒埼亭集》

但是心学自从诞生以来在与理学的抗争中一直处于下风,直到明朝初年“宗朱(朱熹)者盖十之八,宗陆(陆九渊)者盖十之二”,陆九渊所开创的心学“自王阳明出而始盛”。心学为何会在明朝兴盛?阳明又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阳明的心路历程去探索其思想发展的轨迹。

(設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已学的相关内容,指出心学开创的时间以及与程朱理学求理方法的不同,引起学生对阳明的兴趣。)

老师:

(投影):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余姚(浙江)人。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正是处于15、16世纪的明朝中期。年少的阳明并不聪慧,“五岁不能言”,资质平平。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历史,体会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

老师:

(投影):十一二岁的王阳明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唯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登第恐非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耳”——引自陈来《宋元明哲学史教程》

从这则小故事我们看到资质平平的阳明是“勤学善思,勇于质疑和具有远大志向”的有志少年。那么此时的私塾老师会教给年少的阳明什么知识呢?为什么?

学生:1、程朱理学;2、程朱理学是官方哲学,是科举考试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一则小故事引出心学在明朝兴盛的思想背景,也使学生体会即使资质平平也可以通过努力成功,加强情感价值观教育。)

老师:

(投影):登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勤学善思的阳明在28岁的时候高中进士,这时的阳明是意气风发,即将踏入官场积极“得君行道”,为皇帝出谋划策,实现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愿望。

老师:

(投影):正德元年(1506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zhe)贵州龙场驿臣。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但是当理想碰撞到残酷的现实,理想往往是遍体鳞伤。正直的阳明在35岁的时候,因为反对擅权的阉党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臣”,从这则故事并结合课本知识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明朝的政治生态是怎样呢?

学生:皇权专制,政治腐败,对知识分子动辄惩戒。

老师:遥想宋朝的政治生态,宋朝皇帝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程朱理学家可以在“得君行道”的路上大展拳脚。在此时,阳明积极“得君行道”的上层路线已经走不通了。受尽屈辱的阳明该向何处去?他在苦苦思索。

(投影):龙场悟道: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kui)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在他38岁的时候终于“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从此奉行一生,终身未变。

(设计意图:通过阳明的遭遇,让学生体会人生经历对个人思想发展的影响。体会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有利于情感培养。)

老师:阳明是怎样顿悟得道的呢?这来源于一直以来他对程朱理学的不断质疑。阳明认为:“以‘孝举例,按照朱熹的说法,‘孝这个理存在于父母身上,子孙来‘格,那么父母亲去世后,‘孝岂不是无处可穷了?心中岂不是无‘孝之理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心学来源于对理学的批评与修正。)

老师:那么阳明所悟的“道”具体指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和二,概括阳明的观点。

(投影):

材料一: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材料二: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学生:材料一是“心即理也”;材料二是“致良知”。

老师:每人都有一颗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极力扩充心中的良知,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良知呢?

(投影):

材料三: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老师:一个人心中有了良知,在实践上该怎样做呢?我们看阳明的回答:(投影):

材料四: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

学生:知行合一。

老师:不仅要有良知,还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可见阳明非常注重实践的作用。在阳明的理论中,哪些人可以获得理呢?

投影:

須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学生:人皆可为圣贤。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呈现和解读,让学生理解阳明心学的内容,为讲解阳明心学的作用和影响作铺垫。锻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老师:既然人人都可为圣贤,那么同学们,如果有人不能成为圣贤,是客观条件不足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呢?

学生:主观努力不够。

老师: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心学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老师:那么问题来了,与程朱理学相比,为何心学更多的注重社会下层民众呢?请同学们从从社会经济层面考虑。

学生: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民间社会展现了空前的跃动。

老师:既然人人可以为圣,那么孔圣人的权威何在呢?我们看阳明的回答:

(投影):

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则虽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

阳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理在人人心中,而不是圣人之言。至此阳明终于解决了困扰在自己心中的魔咒,不再是“得君行道”的上层路线,而是“觉民行道”的平民路线,觉民行道的含义是:

(投影):“通过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的方式,来达成‘治天下的目的”。——余英时《余英时文集》

老师:通过以上材料学习,同学们可以概括心学的影响吗?

学生:破除教条化的程朱理学的束缚,在晚明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老师:所以有人说:

(投影):“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材料的解读,让学生理解阳明心学的作用和影响,体会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学生理解产生课本所说的消极影响的是理学而不是心学。)

老师:

(投影):从明代中期以后,朱子学虽然仍是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在思想界真正吸引士大夫的是······心学运动。 ······而王阳明及其学派是这个心学运动的主流。——陈来《宋元明哲学史教程》

(设计意图:承接上文让学生知道成为官方哲学的是理学,而不是心学。)

老师:

(投影):

宇宙间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从者惟我也。——毛泽东

王阳明的《传习录》阐明“致良知“的道理,奠定了我求学做事的根本。——蒋介石

一生伏首拜阳明——(日)东乡平八郎

心学也启迪了后来千千万万年轻人的心路历程,包括年轻时期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心学甚至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产生国际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阳明心学的积极影响,体会其对心灵的影响。)

老师:同学们,阳明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何启发?心学对你有何启发?请同学们从阳明的人生经历或是心学任选一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再派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心学对当今社会和对自己的启示,古为今用。)

老师:

(投影):思想和学术一旦出现或形成了一个自主的精神领域,从此就会一代一代地接着发展下去。 ——余英时《余英时文集》

卓吾(李贽)属于阳明嫡传和现成派亚流。——(日)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以清初的三大儒来说,王船山(王夫之)也罢,顾炎武也罢,黄宗羲也罢,他们的思想其实还是跟理学分不开的。”——余英时《余英时文集》

这是我们第五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留待下节课学习。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为学习第五课的思想内容作铺垫。)

猜你喜欢
心学理学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