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俊礼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九个方面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要求,对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基层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如何落实《纲要》,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摆在广大高职院校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高职院校有必要创新课堂教学策略,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根据知识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叙事法选择那些既符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要求,又能凸显价值引领的故事,从而融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在立德树人方面形成协同效应。
一、叙事法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现象学提出的“回到事情本身”,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回到生活世界”,这些观点日益影响到人们对学校德育方式的思考。尤其是随着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叙事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学生德行的培养,从教育方式和方法上看,并不仅仅表现为义理的灌输或理性的说教,还可以采用叙事的方式。在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今天,回归叙事已经成为当前提升德育有效性的一种必然选择。
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叙事法运用于课程思政教学都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这一领域已经发表的理论研究文献,多数是国外情况介绍,即使涉及国内德育问题,也多以理性思辨为主;在实践探索中,多停留在“案例穿插”“讨论辨析”“讲故事”等初级阶段,缺乏对叙事法这一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反思。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有必要运用叙事法教学策略,画好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心圓”,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叙事法教学策略环节分析
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运用叙事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应当结合《纲要》精神,按照准备(选择故事)、讲述(呈现故事)、讨论(辩论)、撰写心得体会、归纳小结等5个环节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一)选择故事环节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开展叙事,强调主题鲜明。因此,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选择故事就显得十分重要。
课程思政故事选择最忌内容不相关或者生搬硬套。因此,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在选择故事时都要遵循“真”“新”“近”“活”原则,考虑如何通过道德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护理类专业课“急救护理与技术”教师在“心肺复苏”课堂教学中引入“最美女护士”案例,就属于“真”。通过这一案例,高职生悟到了“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时间就是生命”等思政元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教师选取广大医护工作者不辞辛苦,积极投身抗疫第一线的英勇事迹,就属于“近”。不但时间近,而且空间近,教师选取的故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二)呈现故事环节
在故事呈现过程中,教师必定存在“怎样叙述”的疑问。就大国工匠顾秋亮和南仁东故事而言,可以用第三人称,也可以将故事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自传。当然,教师也可以用客观叙述或者编辑性质的全知角度加以叙述。由于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网上资料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叙述。但是,教师讲述与学生自述,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学生自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产生“自己人”感觉。如此一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述故事。
在故事呈现过程中要遵循生活性、贴近性、情境性原则,提高故事情节的吸引力,这样可以直接引起高职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例如,浙江工贸学院的“基础法语课”教师尹晨在介绍法国当地体育项目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时,扩展知识引出法国的“小国球”——地掷球(法式滚球)。恰好该校2006年承办了第五届世界女子金属地掷球世界锦标赛,该校教师郭晓敏代表中国地掷球国家队勇夺两枚金牌,实现中国地掷球金牌零的突破。尹晨讲述了郭晓敏备战和比赛时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郭晓敏深植内心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展开讨论(辩论)环节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我反思为前提,基于故事内容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师与学生都可以主持讨论活动,但无论是谁主持活动,都必须坚持不提前亮明道德立场、不针对学生个体、观点自由等原则。但涉及关键问题,教师一定要“明道、信道”,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针锋相对地批判错误观点,引领学生思潮。
在全国抗疫的关键时刻,钟南山、李兰娟等全国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奋不顾身地与新冠肺炎病毒做斗争。此时,一个叫“许某馨”的美国留学生却在微博上发表大量侮辱国家及涉及新冠疫情的不当言论,如“如果我有医生朋友在武汉一线,我会希望他们临阵脱逃”等。专业教育课程“急救护理学”教师在讲解“急救护理人员素质要求”时,分享了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讲述结束之后,教师问学生:“你如何看待许某鑫事件?你是否认同其观点?”学生鄙视者有之,吐槽者有之,课堂上讨论声此起彼伏。老师进而追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既有钟南山和李兰娟这样拥有家国情怀的医护工作者,又有许某馨这样数典忘祖的医学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分别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逐渐体悟到,“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油然而生。
(四)撰写心得体会环节
心得体会是学生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审视,必须写出真情实感,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从网上抄袭来敷衍了事。这样一来,心得体会就会涉及隐私问题。强行要求学生上交材料,有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如果信任教师,会主动请教师阅读所写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在保密的前提下,给予适当引导。
(五)进行归纳小结环节
就课程思政而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极重,归纳小结最好不要在课上进行。毕竟,如果占用过多的时间来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就可能受到影响。
在高职院校运用叙事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教师还要注意处理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课程思政所涉课程类型多样,要求不一,既有显性的方式,也有隐性的方式。 但考虑到课程思政主体是各类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这种显隐结合的方式又往往以隐性方式为主。因此,教师运用“叙事法”教学策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就要做到“教育无痕”“融入有道”。如果不在叙事上深挖内容,非得说出个道理来,就有可能导致叙事法变得乏味,从而消解了故事的价值和力量。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KGHYB-0500)
(责编 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