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的纵深推进巩固脱贫成果
——以南京市浦口区高汤村为例

2020-12-06 16:04:51修楠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修楠

(中共南京市浦口区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0)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课题组以浦口区高汤村为例,通过走访调研,围绕高汤村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分析其经验成效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汤村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高汤村位于桥林街道西北面,2000年3月由原来的高汤村和大宋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6604.61亩,水面面积1450亩,茶叶面积135亩,苗木面积约3500亩。全村共有20个自然组,584户,户籍人口19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466人,16周岁以下207人,劳动力人口1103人,主要在南京市内就业,长期居住在本村的村民年龄主要分布在50岁以上。低收入有40户,2018年年底全部脱贫。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筹,注重整体性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做到由点到面地上下结合、渐次过渡,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筑牢基础。

(一)加强基层党建,构筑组织保障

村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空间载体,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将进入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要以加强基层党建来构筑对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一是抓党建阵地建设。高汤村党群服务中心于2018年建成,占地2400平方米,集党群、政务、文体等服务于一体,建有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道德讲堂、文体活动室、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室、妇儿之家等多个功能活动室。二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学习教育,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创业创新能力,认真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村党员学习“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远程教育、专题讲座、走进道德讲堂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增长知识,大大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评判,列出正、负面清单,对照整改,取长补短,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加强。

(二)实施培育工程,激发村民主动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说明对人民主体性的激活主要在于对因地制宜做法的认同与推广。一是通畅沟通增活力。高汤村以富有生活化的形式,搭建村民想沟通、愿沟通、能沟通的渠道,在村级事务的决策中让村民有参与性、获得感。二是类型培训强能力。高汤村近年来开展了计算机、育婴员、就业创业培训,共办培训班11期,培训340人次,每年协助街道劳动保障部门开展招聘会,通过电子屏、微信群发布招聘信息,提高村民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三是观摩学习添动力。近年来,高汤村分批次地组织村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200人次,如2018年到蒋巷村,2019年到高淳区西舍村,让乡村振兴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村民“动”起来。四是提供岗位增底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全部脱贫。如将各个村民小组组内的环境卫生垃圾收运工作由13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负责,低收入户每月获得500元收入,在环境整治工程及防汛防疫工作中,优先选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用工,使低收入户既能提高收入又能就近照顾家庭。同时,为增强家庭风险抵御能力,防止因贫返贫,高汤村每年为参加居民医疗的村民购买大病保险,对参保村民进行一定的补助,近几年共补助113万元。并针对家庭困难、生大病、及年老体弱的弱势群体进行年终慰问,每年慰问款约14万余元。

(三)营造美好环境,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实施道路绿化、亮化工程。方便了群众的晚间出行,美化环境,拉近城乡距离,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汤村村级、组级主干道硬化率和亮化率均达到95%,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二是开展生态环境治理。高汤村积极开展以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不良习惯为重点的“三清一改”行动,共投入人工2267个、146个机械台班、拆除猪圈鸡舍147座、河塘清理14处。每个组修建了污水净化池,为保护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推进长效管理。采取村“两委”包片到组、党员干部包片到户的链条机制,推动长效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建立“红绿黑三色榜”评比机制等,通过对群众维护环境情况进行打分排名,给予相应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群众营造美好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二、高汤村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农业技术队伍的现实发力和未来断代

一是劳动力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显现。当前该村的主要劳动力大都已转移到南京市内就业,目前长期居住人口约700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约为90%,其余为儿童及幼童母亲,人员青黄不接。二是劳动力专业化水平低。因文化程度偏低,无法有效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及就业创业方面的培训,生产领域一线劳动力、基层农技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严重短缺。所以村集体收入单一,缺乏支柱性产业,亟须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发展带头人来整合资源,把“人”引回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群众增收、村内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

(二)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提高,村民生活习惯亟须改变

一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该村的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二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种类越来越多,产生量也越来越大。高汤村聘用长效管理保洁员每天清扫路面,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但仍存在草丛里时不时地出现饮料瓶、垃圾亭周边洒有少量的垃圾、刚清扫过的路面上出现了塑料袋,集体整治后部分村民家前屋后又开始乱堆乱放,导致脏乱差问题出现反复,村民生活习惯亟须改变。

三、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以乡村振兴的纵深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一)夯基础: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探寻治理有效之策。一是坚持党建引领。

突出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配强基础党组织的带头人,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党组织书记优先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以及退役军人、老乡贤等中选取,多创造条件采用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措施,吸引优先青年回乡创业,培育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要深化党群共建,推广党员联系户等群众自发参与乡村治理新方式,最大化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二是推进三治融合。以自治为基础,实现村民自治,更好地做到自治组织职能归位;以法治为保障,引导群众学习法律,践行法律,自觉地将法律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以德治为先导,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从而实现以文养德,以规促德。通过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社区治理氛围。三是建设平安乡村。依托党政领导,充分整合村干部、网格员、辅警等各种管理资源,汇聚各种力量。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推动乡村报警的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农村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加强重大风险的防范,强化红线意识,守住社会稳定、金融安全、生态环境等底线,建设平安乡村。

(二)抓关键: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村庄。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出行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做好村道窄路面加宽、乡村公路安保等工程。确保饮水安全,着力改善水利基础条件,推进农村饮水向城镇化迈进。保障住房安全,统筹推进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城区棚改工程,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入户路、改厨改厕改圈等建设。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地域特色,注重留住形与魂,挖掘好人居文化、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等,把农耕、孝廉、诚信、饮食、养生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中去。三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园等,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制造、健康等一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成为未来支柱产业。要发展“生态+”产业,实施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工程,做强绿色工业,做精生态农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并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和循环化改造。

(三)固根本:健全脱贫长效机制,实现生活富裕之愿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保障项目上下功夫,坚持以社会保险为主,逐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建成全方位、多层次、适合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供给主体上下功夫,坚持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好市场作用,在养老服务和健康保健等领域探索 PPP模式。要在保障资源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好土地保障、商业保险、个人储蓄、子女养老、以房养老、慈善捐赠等多种类型的补充保障功能。二是健全农民增收机制。要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健全带农增收机制,引导农户参与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收益。要拓宽企业与农户间的对接渠道,持续开展援企稳岗、助企增岗行动。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引导农村家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健全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运行机制,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壮大助农增收企业。要搭建涉农企业融资平台,整合好涉农等专项资金,加强与农行、建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帮助企业打造融资服务平台。加强农村民营经济融资服务,支持小额贷款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向农村民企开展融资服务,并支持涉农担保企业拓宽担保范围,为农村民企开展融资担保。要开展农村民企科技创新,把成果转化等专项资金重点向符合条件的农村民企倾斜。

(四)强保障:多措并举扶智扶志,铸牢乡风文明之魂

一是强化文化引领。要发挥文化引导力,重拾、挖掘、善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文化的多元价值,把其贯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积极践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打好移风易俗“组合拳”,反对大操大办,破除陈规旧习,倡导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新风。二是弘扬优秀文化。要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价值,主动实施“引进来”战略,对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创造和发展,使之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要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挖掘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把其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要保护传承好红色文化,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在遗存保护、研究阐释、宣传教育、旅游融合等环节上发力,精心打造具有浦口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三是挖掘各类人才。要发挥“领头雁”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村致富能人牵头成立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增收致富。要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本土能人。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鼓励涉农企业家、技能人才通过投资兴业、志愿者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