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自信视域下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历程及特征

2020-12-06 16:04:51张敏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张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00)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就像一根永不间断的生命线,一直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历程与特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这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基础。

一、价值观自信视域下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的历史脉络

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经历了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自信到近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不自信,再到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重塑自信的历史嬗变进程。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经过历史长期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逐渐形成了“以儒为主干,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习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讲仁爱”。“仁爱”是古代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己”与“人”的关系,已被镌刻联合国总部大厅。

“重民本”。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自古有之。《尚书》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董仲舒提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早就明白一个道理:专制政治必须植根于民本思想,把“重民本”作为治国策略,方能长治久安。

“守诚信”。我国古代社会强调“君子坦荡荡”,“言必信,行必果”。“信”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则信也,信则诚也”。诚是信的内在道德前提,信是诚的外化体现。《大学》告诫学生“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崇正义”。“义”作为古代“五常”之一,是中国古人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墨子·天志下》曰:“义者,正也。”《中庸》又说:“义者,宜也。”《荀子·赋篇》说:“行义以正,事业以成。”

“尚和合”。中华文化自古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观。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中庸》写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求大同”。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同思想”早在我国《诗经·硕鼠》篇中就有萌芽,正式提出的最早记载是《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其后,农家“并耕而食”和道家“小国寡民”理想是“大同思想”的其他表达形式,其核心价值观一致。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近代社会由于闭关自守、积贫积弱,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各种剧烈变革,传统价值观开始向近代转型。社会各界人士对自身社会价值观越来越不自信,开始向西方社会寻求解决方案。如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后来发展为“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随后,国民政府积极推动“新生活运动”,确立“国之四维”为“国乃复兴”之根本,即“礼义廉耻”。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八德”与“四维”对于当时打破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随后民族资产阶级通过“新生活运动”又逐渐将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即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贯彻到民众的实际生活和实践中去。但是在逐渐摆脱封建专制禁锢的同时,日益暴露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特征。

这一时期,对中国近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塑造起重要作用的是,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与价值观为我国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来源与依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形成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人民开始重塑价值观自信。

(三)中国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中国人正在不断探索和重塑新的社会核心价值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需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前者体现了后者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前者反映了后者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文明相互碰撞、共融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现实表达,是新时代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与规范。

二、价值观自信视域下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的历史特征

(一)从“重精神”到“重物质”再到“力求精神与物质的平衡”

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的三个阶段大致可以描述为古代社会的“重精神”到近代社会的“重物质”再到现代社会“力求精神与物质的平衡”。

中华民族自古有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先贤们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盛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也在表明自己的精神追求。儒家把“仁”、“义”视为最高的人生理想,誓要做“君子”和“圣人”。无数志士仁人终其一生“为天地立心,为牛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近代社会积贫积弱,进步人士纷纷号召民众向西方文明学习。此时为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社会核心价值观中既积淀着传统价值观,又夹杂着来自西方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处于中与西、新与旧碰撞与融合的剧变阶段。受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由“重精神”向“重物质”转化。突出表现为民国四大家族的勾结与腐败,极力加强官僚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大发国难财,追求物质享受。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物质生活匮乏,人们重新重视精神追求,理想主义盛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凸显了物质享受主义的价值倾向,享乐主义抬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表现为经济强大、物质丰富,更要有中国精神和价值观自信,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致力于精神与物质的平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从“重社会性”到“重个体性”再到“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兼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体。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阶段,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倾向和侧重点不同。

我国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发展生产,必须依靠大量稳定的劳动力,获得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强调人的社会性自然成为首位,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凸显集体利益为提前。然而到了明清两代,逐渐演化为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近代中国由于向西方学习,在社会核心价值观中逐渐渗透个人主义的倾向。西方以个体生活为重,个体意识在道德行为、价值准则中居中心地位。这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容易陷于个人主义、自我中心的深渊。

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平衡。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生动展望,还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真实追求,体现了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兼顾,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从“一元化”到“多元化”再到“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我国先秦时期,文化繁荣,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实行一元文化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灭六 国统一天下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以求统治“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巩固了儒家一元独尊的地位。明清时期所颁布的《科场条例》,就是为了适应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与文化上的一元化。

中国近代社会随着社会变革,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交织激荡,社会核心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价值主张,也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价值观念,还有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以及国民政府提出的资产阶级价值理念,最重要的是新民主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发展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格局。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这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柢;同时,经济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是“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价值观格局的社会基础,为社会营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良好氛围,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