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路径探索

2020-12-06 16:04:51滕晓梅肖兴华黎伟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滕晓梅 肖兴华 黎伟

(1.3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日新月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域、人文、环境,使得民族地区的网络信息安全呈现出不同于东中部特征。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或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民族地区高校,越来越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势力通过互联网与争夺青年一代的主战场。民族地区高校网络信息面临新的综合性挑战。探索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民族地区高校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机制、舆情监控机制、队伍建设机制、激励机制,掌握意识形态和信息化工作主导权,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使网络成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的新要求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丰富内涵

国家安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系统,既包括保持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防止外来侵略和颠覆、实现国防安全,又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文化思想、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等方面的政治利益安全和经济利益安全。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影响着整个国家安全的系统。从根本上说,国家安全就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不受侵略和威胁。

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我们党中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在这11种安全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不断融合,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共同构筑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途径、借助各种媒体对我国进行打压,妄图遏制我中华民族的复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他们又以互联网为主要阵营,把目标放在青年一代身上,极尽抹黑我国。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民族地区高校,越来越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势力通过互联网与争夺青年一代的主战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地位,以互联网为主要阵营一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进行攻击、对我国实行的各种政策进行诋毁,散布各种网络谣言,在民族地区,他们以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为借口,散播分裂主义的谣言,别有用心的放大民族差异,夸大民族矛盾,扭曲我国民族地区人权真实状况,制造民族分裂事件,煽动民族情绪;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的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理念和生活模式,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将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不断向大学生传播,他们在网络空间制造许多反华言论,混淆大学生思想意识,破坏少数民族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破坏各族人民对祖国的信仰,破坏我国稳定的局面和社会秩序,妄图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族人民尤其是大学生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因此,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确保高校网络安全,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关系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大局,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关系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严峻复杂的安全风险,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切实做好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现状

1.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防范能力不足,网络安全知识储备不够

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对网络使用率高。调查中发现,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中,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学习、教授相关的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所涉及,教育内容不全,局限于防盗防骗等基础的安全教育,对当前信息安全教育和移动的网络安全教育较少,且采用讲座、主题班会等方式,内容单一,教育滞后,导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抵御网络风险方面能力不高,对维护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

2.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投入有限,设备设施较陈旧,安全等级低

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少,对高校的投入也相应减少,导致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资金有限,使得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处于落后状态、网络设备设施陈旧、过时,防护能力有限,安全性差。

3.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队伍力量薄弱。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网络技术知识,还要知晓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需要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但由于各种原因,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大部分由信息化中心(办公室)技术人员担任,大多数管理人员经验不足、能力不够。面对目前网络安全形势,网信工作人员数量远远不够,加之信息中心人员还要承担学校整个网络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等诸多工作任务,导致前沿技术学习不够、安全敏感度不够、投入工作精力有限;此外,根据高校岗位设置,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为管理岗位,在个人职业成长方面存在着瓶颈,薪酬待遇及社会地位低于专业技术人员。任务重、待遇少、上升空间狭窄,社会地位低的现状,导致网络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各种原因交织,使得民族地区高校网信队伍人员构成单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二)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深入社会各个角落,遍布各个领域,在便捷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也日益突出,并逐渐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在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着人手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网站设施设备陈旧等短板,加之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使得校园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污染、网络垃圾、网络犯罪、网络攻击、网络诈骗、自律他律失控等问题屡见不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面临着网络安全意识、专业人才培养、安全防护技术,设备设施更新等挑战。

三、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路径

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从实际出发,结合民族地区学生思想实际,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普及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等相关安全知识,建立网络安全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能,并结合世界网络安全变化和风险问题,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度和共知率,充分了解网络安全水平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和维护网络主权意识,引导大学生安全上网,抵制不良网络行为,筑牢安全底线。

2.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构,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4]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高校要从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出发,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制度、工作实施细则,要建立专门的领导机制,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格局。要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开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专项研究,掌握学生动态,创新网络宣传的方法;要借助校园网、微博、微信、自媒体公众号、社交软件等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滋养大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安全空间。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信息化工作队伍,改革网络信息化工作队伍的考评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加大力度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熟悉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工作队伍,要组建一支由思政教师、辅导员、政工干部、网络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队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和能力。要完善网信队伍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打破网信人员的“职业天花板”,配套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务评聘及薪酬待遇制度,使网信工作人员在待遇上有保障、地位上有提高、工作上有热情,方法上有创新。

4.完善网络舆情及网络环境监管机制

网络舆情容易引发网络事件,造成不良后果,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完善网络安全预警和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对校园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及师生相关言论在校园网络媒体上形成的影响做出及时的研判和决策;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校园网站以及用户进行登记和备案,完善师生网络媒体认证工作,对校外网络媒体平台要严格审批备案,对发布的信息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监管和清除;要对问题信息及时报告并进行查处,对网络后台实行实名制管理,通过严密的制度和细致的工作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5.加大校园网站建设投入,利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1]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地区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园网站基础建设,不断更新网站硬件设备设施,在软件上采用新技术如防火墙、访问权限控制、网络防护、加密、网络杀毒、入侵检测等技术,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屏障,并做好服务器管理,构建网络安全网,从技术上提升校园网络安全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