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磊
(昆山市蓬朗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早在19世纪时期,西方的著名家斐斯泰洛奇最早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这一教育理念也深刻影响着后世人们的教育方式。其中心思想与中国古哲学的顺其自然、不可揠苗助长相吻合,讲究顺应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儿童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将发展智力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在之后的百年间斐斯泰洛奇这一生活教育的理念经过包括杜威、怀特海、罗素等一众教育家的认同与发展,最终传入中国并被陶行知先生吸收与发展,最终创建了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特色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对于陶行知而言,中国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缺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世界是多元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从辩证的角度去考虑。“修身”固然能提高个人素养,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忽略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客观改造能力。影响是辩证的、相互的,个人能够改造周边环境,那么周边环境自然也会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这,便是生活对教育的正向作用。
陶行知受美国教育家杜威影响深刻,而杜威正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经典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中心观点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一观点来源于当时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教育依旧以欧洲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为主,这种充斥着形式主义的旧教育思想,与中国古代教育有着一样的诟病,那便是阻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清朝著名的八股文便是最好的例子。
“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第一,做好教育,首先要着眼于现在的生活,为现在的生活做准备,不可脱离生活现状。第二,对预备说的批评与改造,认为教育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能够构建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带着这种“脚踏现在,着眼未来”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一批中国弟子回到了中国并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以胡适和蒋梦麟为首的一派最为忠于杜威的教育思想,严格执行“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但是对生活的范围却划定了一定的界限,认为应该为学生隔离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坏境,最明显的一点便是认为学生不可与政治挂钩,反对学生运动,这一点也是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分歧较大的一点,在后面会提及陶行知认为社会及学校。
杜威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另一派,便是陶行知。相较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仅针对当时的美国生活,将生活作为教育的点缀,让学生去适应生活,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创造性的观点,区别于杜威、胡适,尽可能的扩大生活的概念范围,将学生所有的生活,经历的一切都用以教育,两者不分彼此打成一片,讲一些简单的生活内容生搬硬套进学校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生活环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物理这门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雨后的彩虹到电梯的信号屏蔽作用,处处皆物理,同样的很多生活问题也能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首先我们要坚持学生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活也是学生的生活,我们要开展生活化教育,必然要围绕学生展开。时代时时刻刻在发展,学生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必然是不同,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周边生活环境特点,科普普及水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闻所见所知所感,围绕着学生特点去确立我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侧重点、教学进程上的安排等等。将生活融入教育之中,将教育基于生活之上,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的原则,在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之际,以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声音、状态的变化以及光和运动为学习内容,便是将物理教学在生活中展开。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往往却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是物理教学生活化重要的开始,但是又决不能仅限于此。在杜绝照本宣科的同时,我们必须将大量的生活现象置于课堂之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其次便是综合性教学。让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生活,但是生活又不仅仅是物理,没有一门学科可以独立存在而和其他学科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若能够做到综合教学,必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全面完整的知识网。
生活处处为学问,社会处处皆生活,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社会即学校也就呼之欲出了。传统教学,将社会现实与教育割裂开来,这对于学生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一方面要做到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学科教学,虽然拥有教材,但是教材也并不是万能的,它的更新新总是有着一定的延滞性,更多的东西,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一点一滴耳濡目染传授以及让学生自己自己去体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多引经据典,增强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将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的知识点和物理现象融入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讨论课”,将课程开放化,将课外的问题代入课堂之中,自行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
另一方面便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校中教室内的45分钟所能做到的十分有限,打破时间地点的束缚,将教学时间开放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将教学空间延伸至学生踏过的社会中的每一个地点,每日走过的拱桥有何受力特点,天下落下的雨滴为何速度不大,多加思考生活中日常现象所经历之事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时时在学习,处处在学习,所见所闻皆学问,得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生活,亲身经历的才叫生活,那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科学探究思想和方法,同时又能充分的激发学生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和积极性,避免教育的知识与生活能力完全脱节的情况,养成新课改要求的物理科学素养。
想让一节课教学做合一,那么作为课程引导者的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好的备课工作,能够让教师将课本化繁为简,同时又能将教师的经验、学生的经历通过课本融汇,达到活跃课堂,丰富课程内容而定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堂课“整活”一堂课呢?我们就需要对教材做到先吃教材,再消化教材。
吃教材,完全了解一堂课的知识点,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出重难点,同时联系前后课程,知道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吸收速度特点,进一步选择把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消化教材,将内容反复钻研,逐条分析,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在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跟人特点,结合学生特点,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调,让一堂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最终达到整活课堂的目的。
这里的安排指的是对课堂结构和课堂进度的安排,将课程与学生生活完美融合,打造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精神活、思想活、知识活。
1.趣味导入
课堂的趣味导入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直接抓住课堂的重点内容。
例:展示高速路限速牌,提问:这是什么?为何要限速?为何不同的车限速不同?这些图片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形成对课程知识点的初步认识,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变得直观易懂,为下面的教学降低难度。同时教师压片根据学生的反应加以引导,可以穿插其他生活经验尝试,加深学生的理解。
2.活动探究
生活本就由各种活动组成,将不同活动贯穿整个课程,同时又具有相当的逻辑性,这便与学生的生活更为贴近,是生活教育、教做学合一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①体验活动,让学生用身边不同的物体,总结动能概念,体验动能大小。
②思考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影响动能大小因素,取长补短互通无活跃课堂氛围。
③探究活动,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并在设计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动手能力、科学思素养。
这一系列的活动的组织,紧密围绕知识点,让师生更好的交流沟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主动性增强活动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增加难度展开教学,锻炼学生自主性。
3.总结巩固
在布置作业时,要更加注意作业的生活化,特别注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作业模式,以启发式探究性作业最佳,在本课结论的基础之上,布置阅读材料或者是探究主题。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深刻地知道我们教育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出了改革方向,我们只要坚定这一理论,将生活融入教育,将教育贴近生活,必能够是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