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乾
(中共广灵县县委党校讲师,山西 大同 037500)
文化不同于经济军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是国家建设中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但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中却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人民在社会建设和实践活动中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坚守怎样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思想上、精神上和行动上的一面旗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广大中华儿女几千年精神探索的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软实力。
文化是指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活动,连同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精神产品。其中既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精神方面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精神层面的部分。因此,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体现。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从春秋时期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含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道德经》,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升华,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中国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顺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吸收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成果,产生于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反过来又为人民大众服务,是先进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着丰富滋养。
只有人民有了信仰,国家才能汇聚力量,民族才会有希望。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全体人民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假如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共同的价值观,那么全社会的行动就没有共同的目标,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从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标准,到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再到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分别提出要求:明确了我们个人的行为标准,应该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新人;诠释了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建成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告诉人民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要落实好决战完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重大任务,就要加强教育的引导作用,让人们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就要认真培养能够胜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的进步,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人是决定性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实就是人的思想和灵魂的建设,就是培育具有正确世界观、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新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我们每天需要呼吸的新鲜空气一样,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为我们提供营养。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从家庭做起,从个人起。我们不仅要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参与,还要让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行动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广大中华儿女的多年梦想,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描绘的宏伟蓝图,也是我国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给“小康”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高的标准。那就是,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要高质量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政治上民主与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普遍提高,国家的各种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在文化方面,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民素质普遍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社会建设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全面小康,是这五个方面共同进步的小康,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是全面的小康。同样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会有全面小康的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全面小康,不仅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更是十四亿中国人民共同的小康,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掉队。消除绝对贫困,决战完胜脱贫攻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全体中华儿女不忘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立下愚公志、拧成一股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十三时期我国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960多万贫困群众实现异地搬迁,住进了新房,解决了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问题。决战完胜脱贫攻坚,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力量。完成了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
2016年底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成员被单位派到下麻黄沟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山里的天气格外寒冷,我和其他三位同事一起带着行李在这里安家了。下麻黄沟村地处长江峪最上游,距南村镇政府约19公里处,南与灵丘县相邻,西与浑源县接壤,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四面环山,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短,属低温半潮湿地区,是深度贫困村。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发愁了:未来几年要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关键是如何能让这里的乡亲们脱贫致富达小康,我心里没有底。
既来之则安之,领导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把它做好。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和其他工作队成员一起走访入户,紧锣密鼓的开展工作,了解村情民意,通过与村民交流谈心,我们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村民的一些想法。
全村有三个自然村,共90户人家253人。全村耕地面积1556.42亩,退耕还林面积146亩,人均耕地面积6.3亩,但土地贫瘠,基本上靠天吃饭;,本村的主导产业是小杂粮、中药材和养殖业,其中,黄芪种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缺少新型农业技术的学习,以种植传统土豆、英国红为主,缺乏其它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种植,收入普遍偏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在村务农人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难度大,农民增收缓慢。
在思想认识上一些村民有“等、靠、要”的思想,他们以能当选“贫困户”为荣,想依靠扶贫政策,得到国家钱物补助。有人把能当上贫困户或者低保户认为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乡亲们的这种想法和认识可以理解,但这种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实质相违背,与勤劳致富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违背,这种思想一旦形成势必渐渐稀释着人穷志不穷的精神之源,无形培育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无庸之人,导致的将是急速堕落的循环贫困。更会使国家制定好的扶贫政策在实施中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脱贫效果,反而形成了越帮越贫,越扶越懒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首先,扶贫先扶志。利用冬季农闲时节,通过走访入户,用与村民拉家常方式开展扶志教育工作,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向老百姓讲解宣传,让大家树立勤劳致富的思想,有自主增收、自主脱贫的意识,逐渐去掉“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和扶贫开发精神,鼓励群众要增强自主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勇气;其次,扶贫要扶智。在2017年春节过后,我们深入开展扶贫专项调研,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制约因素,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改善种植结构上为村民出主意想办法,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收入。2017年冬,我们工作队协调单位邀请本县畜牧专家到村为村民讲解养殖技术和专业知识,为养殖户发展养殖提供技术指导,通过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的方式解决养殖户疑问,增加了养殖知识和经验。在这之后,养牛户和养羊户的养殖规模得到扩大,收入显著提高。最后,我们按照村有扶贫产业,户有脱贫措施,干部包户的原则,科学制定并实施本村2016到2020年发展规划,制定贫困户每一户的脱贫计划,引导本村贫困群众大力发展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增收产业,协调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稳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帮助青壮年劳动力寻找就业岗位,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
通过我们几年的辛勤工作,借助国家各项扶贫政策,随着群众自主脱贫意识的增强,到2019年底,全村种植黄芪4000亩,养羊400只,养牛107头,青壮年实现多渠道外出务工,全村经济总收入262.8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941元,贫困户实现脱贫,全村脱贫摘帽,贫困户享受国家的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新村,住进新房。告别贫困,开启了小康生活。
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汇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决战完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