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健
(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21)
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习总书记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给全党同志提了个醒,要充分认识到这四种危险对党的事业的危害性,增强紧迫和危机意识,坚决克服这四种危险,保持昂扬斗志,提高工作能力,将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对于目前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地质勘查单位中的机关干部来讲,承担着拓市场、揽项目、控风险、严管理的重要职责,在新形势下,管理能力不足的危险尤为突出。本文着重从机关干部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升的对策及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当前,在事业管理体制下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机关干部面临着企业化改革及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新挑战,在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保留着事业管理惯性思维的地勘单位机关干部习惯于按照“上级”指令办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需要标新立异,思维产生了依赖,好像是“温室中的鲜花”。当地勘单位全面进入市场后,这些受“温室”保护的“鲜花”,面临市场风雨时,仍然显得像个“小学生”,思维方式、处事手段都毫无竞争力。
新时代,地勘单位的工作任务从单一的资源勘查转向地质技术服务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新领域项目的管理与以前的老项目管理有很大差别,生产、运营模式及技术规范都有极大改变。大多数干部都是地质、钻探专业出身,从事新的工作时,凭经验干事,明显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
进入经济新常态,地勘事业发展越来越同地方经济建设、基础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关系紧密,机关干部受了解政策不多、信息渠道不畅及视野不宽、见识不够等限制,在谋划工作时容易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缺乏辩证思维及系统、综合考虑,统筹能力不够,凭经验习惯作决策,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追求局部利益,而失掉整体市场,难免造成决策失误,影响长远发展。
地勘单位从事的工作属于野外勘探性质,干部们大都是从野外一线提拔上来的,在大自然中工作时间较长,受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影响,干部们都非常豪爽、质朴,考虑事情简单,直来直去。这些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不愿受规章制度及繁杂程序的约束,行为方式、工作手段常常还带着野外工作的特点,不拘小节,管理比较粗放,工作方法单一。另外,地勘单位干部行事严格谨慎,比较循规蹈矩,干事生怕出错,干劲有余而创新力度不够。
地勘单位大都是组建近70余年的老单位,在资源勘查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自身也积累了一些弊病,导致机关干部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地勘单位机关干部多是从基层单位优秀干部中选拔上来的,年龄较大,工作习惯、思维定势基本形成,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研究的不多、思考的不深,都是被动型的接受,凭经验想问题、办事情,谋划部署与新形势不合拍。
地勘单位机关干部多数毕业于地质院校,所学的都是地质、测量、钻探专业,到机关从事管理工作,都是属于“半路出家”,多是边工作边学习,边遇到问题边解决问题,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及充电,因而管理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地勘单位机关干部人手少,一个人要承担多项互不联系、完全不同的工作任务,忙于各种具体事务,往往是“种了别人的田,慌了自己的地”,到头来,虽样样都会,但样样不精。
地勘单位忙于开拓市场、承揽项目,本单位规章制度修订没有跟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部业绩考核制度体系,导致能力强、业务精、贡献大的干部没有得到奖励,全单位没有形成奖优罚劣的氛围,在客观上促使干部们不注重能力建设,只是满足于工作不出错,满足于干完而不是干好、干出色。
在新时代,地勘单位机关干部要有新作为,从个体角度说,就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管理能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打工经济”发展模式势必要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作为机关干部,承担着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市场开拓、产业布局、队伍建设等重任,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单位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地勘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机关干部必须要认真学习国家政策,认真分析市场形势,认真权衡利弊得失,勤于思考,把好方向,谋局布篇,提高统筹谋划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做好顶层设计,绘制出发展蓝图,描绘出发展前景,制定出发展路径,推动地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地勘经济不再是以前较为封闭的单一的资源勘查经济,而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产业发展同地质灾害治理、城市建设、道路施工、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相关。制约决策的因素不在仅仅局限于安全、质量等少量因素,而是区域合作关系、维持市场客户、新技术应用、新经济模式、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许多因素,这就要求机关干部要从大局出发,视野开阔,抢抓机遇,坚持有利于单位整体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利益,有利于培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原则,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明确决策依据,履行决策程序,力争做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使各项决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地勘单位正在由事业改制为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由承担国家地勘项目转变为在市场上寻找项目,全面走向市场、参与社会竞争是发展趋势。作为机关干部,以后大部分精力必然要放在开拓市场上,确保地勘队伍有活干。另外,社会经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这就要求机关干部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运用创新思维和先进手段实现找矿突破,依靠产业延伸和创新能力拓展市场,闯出新道路,开辟新战场,在创新中发展,在竞争中取胜,推动地勘事业迈上新台阶。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风险,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地勘单位机关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将防范、排查、化解风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敢于担责,增强洞察、防范、驾驭、遏制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研判、评估、防控、整改等机制,认真梳理在资产并购、股权投资、招投标、应收账款回收、法律诉讼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治理,打好防范风险的主动仗,做到消减存量、遏制增量、严防变量,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地勘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关系到立项、科研、风险防控、安全、经营、技术、环境保护、现场管理等各个方面,机关干部在工作当中,就要善于统筹兼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正确协调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恰当使用各类人才,激发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确保大家同心、同向、同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
专业能力是干部想干事、干成事的根本。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地质项目的专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机关干部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是管理员,又是组织员;要指挥、协调职工干好项目,自己在把控宏观管理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精准指挥,不能说外行话,干外行事。要充分熟悉业务,努力提高专业水准,善于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才能得到职工们的信服。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锻炼而来。从组织角度来说,要通过培训教育、实践锻炼、监督管理、机制创新等措施来推动干部能力提升。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干部要想提升工作能力,就必须先在学习上下功夫,要向书本学,向老师学,要实践学。单位也要对干部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督促干部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促使干部提高“实战”能力,成为单位管理专家。
调查研究的过程,是提高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单位要委派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一线工作情况,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掌握真实情况,对症下药,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干部能力的养成,根本途径在于实践。单位要将干部放到商务谈判前沿、野外项目第一线,放到任务重、矛盾多、情况复杂的岗位上去锻炼,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让他们同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同干活,在一线工作中历经风雨。并用改革发展、项目管理、风险防控的重任打磨出干部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勇挑重担的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及挂职工作,使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受到锻炼,逐步成为知识全面、业务精通的多面手。
提升干部能力工作是一项持久的系统的工程,必须有规章制度及运作机制来保障。地勘单位要结合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机构等情况,制定出提升干部能力的一系列制度,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为每名干部及干部团队的整体能力提升规划好途径及方式。还要完善考核体系,对能力强、业绩好的干部进行奖励及重用,为其他干部提升能力水平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