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引言: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然成为青少年学习、娱乐与人际交往的平台。早在21世纪初期就有相关数据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上网总人数超过2650万,且数据在持续更新,当中青少年占8成以上。现阶段,青少年人际关系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沟通与交流,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传统人际交往模式,对青少年的心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新时期互联网科技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使得网络沟通变得更加神秘与方便,成为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平台。在心理学中,专家认为社会人际交往是以姿势形态、语言文字表达、艺术形式等象征性符号作为传播信息、情感的介质,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1]。但网络交往与传统的社会人际交往不同,主要以网络沟通为基础,以语言及文字、表情为媒介,以语音通话形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
网上交流,交往双方只知道网名昵称,包括年龄、性别、外貌、身份、地位等都是隐匿状态,也正是受匿名保护,人们才能够尽情释放情绪、发表言论。
通过相关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外貌直接影响着双方交往关系,如果对第一印象没有感觉,将会终止交往。但在网络上,看不到对方样貌,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语言表达上。建立网络友谊的基础有多种方面,例如有相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讲话风格与习惯等。
在现实交往中第一印象最为重要,哪怕是在之后的接触中有所不同,人们也会认定最初的看法。相关研究表明,当两个陌生人单独见面时,自我特征的表现会趋于理想化。简单来讲,就是当一方遭到质疑时,人们往往表现出来的形态是理想中的自我。当人们在网上交往时,也会本能的表现出理想形态,这种形式会比现实中交往更能相互吸引、产生好感。通过网络实现人际交往,不存在外貌因素影响,双方都会留有正面印象,一旦网络交往变为实际交往,外貌就会发挥作用,因为第一印象是维系双方交往的关键因素。
通常情况下,彼此熟悉了解是决定人际交往的根本要素,人们习惯与近距离的人交往,对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观导向相同的人会产生兴趣。在现实交往中,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但在网络上,会很容易发现。微博群组或是微信聊天室具有自身的特色,当青少年加入群组时,首先关注的是有没有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经常在群组中活跃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网络交往中,时间观念不是非常强烈,不要求双方在线时间相同,对所谈论的内容也可以很好的控制,有充足的时间构思信息,不需要立即给出答复。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把控交往的进程与速度,在这种交往模式中,人们会容易暴露真实的自我[2]。通过深入交往,会逐渐显示出共同的喜好和缺点,相处时间久了,人们会想要将网上交往变为现实交往,例如讲语音视频通话或是真实见面交往。
数据分析显示,青少年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网络交往中,而不是社会真实交往。不仅如此,网络交往的范围也远比现实交往范围广泛。网络交往之所以能够吸引青少年是因为虚拟环境中具有的神秘色彩,可以充分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理。
现实社会中有一部分人患有社交恐惧症,有强烈的沟通障碍,这部分人凭借网络交往弥补现实中的情感缺失,在网络中获取快乐,使得青少年得到情感满足。
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积极影响,网络交往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主体性意识、拓展交际范围、便于抒发性感、宣泄情绪、保证心情愉悦舒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网络交往使青少年忽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交流,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信任出现危机,造成现实情感交流障碍。
现阶段,大部分青少年将情感寄托于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开展内容新颖、符合青少年审美、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校园文化生活。使青少年敢于面对现实社会,克服对虚拟网络的依赖,增强自身适应生存的能力。高校定期举办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少年融入其中,了解到现实生活的美好,发现现实人际交往的乐趣,将重心从网络交往拉回到现实交往中[3]。
通常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挫折、不敢于面对失败的青少年更容易醉心于网络,以满足自尊心需求。对于此类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少鼓励和理解,所以应该为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使其享受成功的体验,找回现实社会交际中的乐趣。日常烦躁、无趣、不开心的人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厌倦感,从而转向网络交往,对此类青少年来讲,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组织实践交流活动,增加与人之间的互动,让生活充实起来。
青少年之所以选择在网络上进行情感交流,极有可能是在现实交往中受到了创伤,所以在网络上寻求慰藉和情感寄托;或是将网恋与现实交往混淆,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最终受到情感欺骗;再者来自对网恋的不信任,只是游戏欺骗对方情感等。诸如此类问题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影响,使其在现实交往中缺乏责任心、缺少真情[4]。所以,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审视网络交友原则、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保证相互之间坦诚以待、适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网络虚拟交往不同于社会现实交往,现实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其中饱含情感,要比网络交往复杂的多。所以,青少年应该要具备社会现实中的交往能力。对此,可以通过列举分析网上与现实交往的利弊,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办专题讲座,使青少年明确人际交往的技能及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高校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教学,使青少年真实掌握现实交往技能。
保证青少年心理素质良好是实现社会现实人际交往的核心要素,所以培养青少年的健全的心理品质至关重要,能够使青少年摆脱自卑心理、克服心理障碍,承认与接受自我。普遍情况下,有自卑心理的人会将自己屏蔽在狭小空间中,拒绝和躲避交际,不参加活动,也不与人沟通,长此以往,青少年只会更加孤僻。高校应该引导青少年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降低对自己的苛责要求、发挥长处、隐藏短板,假以时日青少年必将成功实现人际交往[5]。另外,青少年在社会现实交往中要克服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由某方面存在缺失的青少年所引起,有善妒心理的青少年常会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屑与嘲讽,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友好交往。对于青少年有嫉妒心理问题的解决,应该将其嫉妒心理转化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善于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以提高自身能力。
青少年自主管理和控制是规范和解决错误行为的最好方法。青少年对自身网络行为作出规范限定。例如: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将网上交往当做逃避现实和宣泄情绪的树洞、保管个人隐私、规定上网时间、明确上网目的等。还需要加强自我监管,严格遵守所制定的规章制度。
网络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基于网络交往的积极影响,掌握青少年心理特征、明确行为动机,对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其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