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立强
(东莞市文化馆,广东 东莞 523000)
现在经济科技的发展使得城镇与乡村的群众文化发展差异越发显著,基础设施对其产生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去同质化,因地制宜,贴近本地群众文化生活,减少空置率,发挥最大的基础设施供给作用。
首先,城镇地区的群众对新鲜事物的反馈更加迅速和真实,信息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其次,城镇地区人口稠密,分布密度高,群众生活节奏非常快速,对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慎重应对,避免因忽视某个细节导致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广场舞,因场地不足而侵占篮球场和足球场,影响青少年体育发展,或者因广场舞产生的噪音导致的周边住户投诉,这种报道越来越多,甚至不乏产生了许多荒诞的闹剧。这种问题的产生深层原因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现有基础设施管理不完善而导致的。但广场舞这种群体文化时代性质比较突出,主要还是近几年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乡村迁徙城镇人口大幅增加而产生的,所以这种问题处理上应当以现有基础设施管理为主,在未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当加强分析研判,减少未来基础设施空置率。
1.乡村地区群众文化因受经济以及科技技术的影响较少,生活节奏慢,而且年龄分布主要是以老年幼年群众为主,群众文化主流还是以曾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传承,乡村群众相比在家看抖音刷微博更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唠家常,或倾向于戏曲草台,在扭秧歌,舞狮方面的文化传承保留更为全面,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考虑建立传统文化兴趣社,不仅满足乡村地区群众文化现有的需求,同时也提供了老年人带留守儿童休闲的去处,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丰富有趣的童年生长环境,也有利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
2.乡村文化因为缺少外界科技的影响,群众文化发展较为缓慢,甚至有些地区文化容易受到落后过时思想观念的影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以满足未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城镇地区相比,基础设施也显得薄弱,一些群众文化形式单一,缺乏政府亲民性,民众参与热情不高,同时一些群众活动程序繁琐,费时费力,乡村群众文化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但随着“新农村”,“城乡一体化”等政策的贯彻落实,乡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肯定会稳中有进慢慢发展,在满足未来群众的精神需求的同时,甚至可以产生融汇古今的新文化形式。
基础设施建设能为构建群众文化提供保障。基础设施能对群众文化起到宣传、引导、组织作用,可以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在由于一些乡村原本的文化资源不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有非常多的传统文化没有发展的土壤,最后慢慢消失。在生活中,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发挥群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发展。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个管理是群众文化娱乐的根本基础保障,是发展群众文化的物质基础,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关乎群众文化的发展程度。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刺激群众文化不断发展。例如,修建图书馆可以为群众提供阅读环境,提高其文化素养,增强其对更优秀文化的追求。修建运动场馆可以增加群众的身体素质,培养爱好运动的社区文化。这种基础设施的功能可以带动整片区域的群众,形成不断发展升级的群众文化。最终形成以“以点带片,以片带区”的文化发展势头,潜移默化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基础设施可以反应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丰富程度,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协调现在高速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与群众精神文化的重要杠杆,科学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可以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城镇地区可以规划建设超前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以减少未来的文化需求供给不平衡。而在乡村地区,群众文化发展单一缓慢,同步型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符合其现有需求即可满足地区精神文化需求。基础建设立足地区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研科学规划,对群众文化产生最好的影响,精心布局,立足眼下,兼顾未来。
根据现在群众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引导组织作用,着力解决文化需求和现有的矛盾,进一步完善地区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部门必须有全局观念,立足于未来发展潮流,科学规划未来基础设施布局,思考基础设施如何满足广大的群众需求。①分区划片开展调研工作,分析现在各个区域内群众文化的组织形式,记录当前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数量,以及群众使用情况以及效率。搜集区域群众建议和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意见。②形成多部门联动,科学规划区域基础设施的最佳建设地点,以达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最高性价比。③统筹乡村城镇区域差异,形成布局一体化,使其乡村城镇文化密切联系,优势互补。④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到乡村,改善乡村薄弱的基础设施,依据新农村的建设部署,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⑤明确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执法主体,不能分散规划管理的权利,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严肃性。⑥增加公众参与,立足群众需求。⑦改革城市不符合现在群众需求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取消不必要的调研以及会议,减轻规划管理人员负担,使其集中精力宏观规划和参谋决策。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管理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扶持,单一的靠政府拨款或者社会募集肯定不足,而不合理的征收设施服务费又将影响基础设施对群众文化的服务作用,因此在建设方面应该不断深化投资体制变革,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单一形式,鼓励采用BOT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法律法规允许进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设完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系。
在基础设施运营方面,采用阶梯式收费制度,减轻群众负担,提高基础设施的吸引力。对于一些群众需求高的基础设施,可以采用按时错峰使用规则,引导合理健康的基础设施使用环境,如现在广场舞群体,可以将几个广场舞舞团安排在同一个广场错峰按时使用,减少因为设施不足产生的矛盾问题。对于运动场馆可以根据年龄划分收入群体,如高收入群体推荐月票制,无收入的学生群体采用学生优惠政策,既减轻了群众负担,又提高了场馆使用率。还可以采用市场思维,引入社会资本,由政府牵头外包给专业的管理公司,既提高当地经济,又可以提高群众使用体验。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还可以余出精力举办各种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感,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率。
①介入式,文化部门介入到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中,引导规范积极向上的活动举办。从举办的批准上,定制规则提高活动举办方的准入规则,减少不良活动的举办限制一些如大胃王活动等不健康的活动,鼓励以弘扬健康积极的活动目的而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举办的过程中,有活动的举办方在噪音影响,活动范围以及活动几率上定制一定的规则,减少群众文化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群众文化举办后,总结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为不同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积累宝贵的经验。有利于打造品牌性的活动节日,利于长远的文化发展,满足群众的文娱需求。
②参与式,根据不同群众文化的举办类型,让相关部门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例如在音乐节上可以让公安部门参与,增加“扒窃”小插曲,趁机普及防扒窃小知识,不仅加深了群众的印象,还提高了部门心系群众的形象,加强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感。或者在老年文化活动中让卫生部门参与,比如普及健康生活小知识,为参与的群众免费测三高等,不仅可以增强活动对群众的吸引力度,又将健康意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老年人,进而影响一个家庭,为群众文化的举办增加内涵,可谓一举多得。但是不可强行植入,以免影响活动的举办效果,影响人民群众的参与性。
③辅助式,发挥各部门的功能,帮助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提供方向指导和便利的帮助,使其举办得更为科学规范。例如因灾情导致的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悼念或募集活动,相关部门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供合适的举办场所,规范活动的举办过程等。
群众文化的发展关乎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程度,怎样做好群众文化的保障工作,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对于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好比汽车的方向盘和油门,利用基础设施调节引导群众文化,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调研地区群众文化和社会矛盾的关系,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的各种不利影响,积累宝贵经验,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和管理,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