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茂
(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湖北 巴东 444304)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传承保护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以民艺人这一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为较低,制定科学的传承保护措施,推动非遗文化的高效传承和弘扬。
巴东堂戏是巴东地区的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喜爱。巴东堂戏始于明末清初,是当地重要的传统文化,堂戏的演出人数较少,演出形式较为灵活的,在堂屋、田间地头都能够进行演出,戏曲语言通俗易懂。随着时代的发展,堂戏积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积极开发新剧本,推动堂戏文化的高效传承和推广,为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巴东皮影戏广泛流传于巴东县,表演以巴东方言为主,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于2016年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底蕴,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凭证,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起到积极作用。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能够通过对非遗文化的高效宣传推广,营造积极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氛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高效开展,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1]
民间艺人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环节,对推动文化传承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实际的传承保护工作中,职能部门忽视了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过于重视经济效益的获得,传承人对非遗传承保护缺乏主动意识,无法形成较好的传承效果。大多数非遗文化需要以相应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为依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非遗传承保护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当前的传承人的文化素养较低,年龄结构不够科学,缺乏后备力量的充实,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2]
非遗传承和保护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环节,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起到积极作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基础。而民间艺人对非遗传承和保护起到重要作用,要充分结合民间艺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传承和保护的科学设计,推动非遗文化的高效传承和弘扬。但是在实际的传承保护工作中,非遗文化传承环境较为复杂,传承人的种类较多,要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形成有效的群体效应,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效果的提升。当前民间艺人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文化传承活动中有政府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相应的认定,确保其能够对相关的非遗文化进行有效的掌握和利用,并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力,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是在评定过程中,受到非遗自身特点的影响,并不能对所有具有传承能力的民间艺人进行全面的覆盖,而许多非遗的传承人群规模较大,通过认定的艺人会得到相应的关注和资源,获得自身文化水平的成长和影响力的提升,而未获得评定艺人的传承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要充分结合非遗特点,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群体效应。当前存在许多艺人受到自身兴趣爱好和工作需求的影响,对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学习,推动传承效果的提升,实现非遗文化的健康发展。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不同类型传承者间的关系,整合传承资源,形成有效的合力,引导其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进行层次性的工作部署和开展,推动传承保护效果的提升。[3]
非遗文化是历史文化思想的深刻积淀,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公众文化思想的革新,非遗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民间艺人作为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思想意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自觉意识,无法主动参与到传承保护活动中。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充分结合非遗传承的实际情况,引导传承人形成对文化的传承的自觉性,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推动传承效果的提升,使民间艺人能够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和文化环境进行非遗形式的科学创新,推动传承和保护效果的提升。自觉意识的提升能充分发挥民警艺人的倒动作用,形成积极的社会文化传承氛围,推动非遗内涵的高效展示。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政策要求,对传承保护体系进行科学设计,对传承人进行科学的认定和管理,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有效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推动自觉意识的提升。要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利用官方媒体渠道提升公信力和宣传效果,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要积极创新宣传途径,合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高效的推广,提升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使民间艺人能够通过宣传活动实现自身非遗文化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直观呈现,对提升传承人的自觉意识起到积极作用。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研究,通过对研究活动提升民间艺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推动传承保护效果的提升。
民间艺人是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对非遗传承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题,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的结构不断变化,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化不能形成有效的兴趣,使得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的趋势,而老年人虽然具有较为突出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其年龄影响,自身思维能力和体能不断下降,思想意识较为传统,不能积极参与到传承交流活动中,使得非遗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而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这就要求职能部门要充分结合非遗文化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充分激发年轻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有效支持。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民间艺人进行主动收徒。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文化传承思想和方式方法,丰富传承体系,推动传承效果的提升。要合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将传承活动与学校教育进行高效融合,实现对非遗文化的高效推广,有效提升青年群体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为传承和保护工作发展坚实的后备力量。要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由民间艺人承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使青少年学生和教师能够体会非遗文化内涵,营造积极的文化传承氛围,实现对传承人的科学培养。
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扶持力度,提升有效的资金和政策保障,减轻民间艺人的传承压力,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效果的提升。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管理,保证资金的高效落实,为民间艺人解除后顾之忧。要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经济价值,引入社会资本对非遗传承和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是要加强对文化传承技术支持,强化对传承人的培训力度,与非遗研究和社会教育机构进行合作,推动传承人素质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要积极结合非遗文化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非遗文化进行市场化转型,准确把握民众喜好,根据实际社会环境进行非遗推广和传承形式的创新,提升形成推广效果。要合理利用网络途径进行宣传,将非遗文化进行直观形象的呈现。
非遗传承需要充分考虑到民间艺人的实际情况,当前许多民间艺人对自身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传承活动中主要是依照传统经验,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进行执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与民间艺人的沟通交流,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有效宣传,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的工作开展,提很其文化传承积极性和责任心。要积极拓宽传承渠道,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与社会教育机构进行高效合作,推动传承效果的提升,并在培训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宣传效果。要提供完善的非遗文化展示平台,与当地文化建设进行高效融合,推动非遗文化的高效推广。
非遗文化传承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政府文化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民间艺人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实际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推动非遗文化的高效宣传推广,实现传承保护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