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北武术朱家教源起考辨

2020-12-06 16:04:51周红李芳芳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周红 李芳芳

(珠海香洲区第十六小学,广东 珠海 519000;珠海香洲区第七中学,广东 珠海 519000)

朱家教是梅州地区客家武术的“八大流派”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二百年的历史,在粤东北广泛传播。然而,随着朱家教老拳师这些活拳谱的相继离去,真正懂得其历史与功法套路的人已不多,影响了朱家教自身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体委的号召下以及广东省体委的直接领导下,广东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相续出版了周文超《广东南拳》(1981)、曾昭胜等《南拳拳术》(1982)、黄鉴衡《粤海武林春秋》(1982)等书籍。在这一批书籍中对广东南拳的洪拳、刘拳、蔡拳、李拳、莫拳五大名拳进行了篇幅较大、较为详细的介绍,而对有关朱家教的内容则介绍的十分简略。例如在《广东武术史》、《粤海武林春秋》、《广东南拳》、《南拳拳术》等书籍中仅仅是把朱家教作为流传于梅州、潮汕地区的客家拳种简单列出;在《中国武术大辞典》(1990)目录中也列有朱家教,但书中仅有非常简洁几句叙述。通过多方面搜索,迄今还没有发现有关朱家教的详尽的、权威的专门性论著。

关于朱家教的形成,《客家武术馆画刊》(1994)、《广东武术史》(1989)等中记载到:“相传朱家教拳术的流传,始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之后。当时身怀绝技的有志之士,为避免清庭官府的追捕,埋名改姓,四海为家,传武授艺,同时积蓄力量,为再举义旗,反清复明做准备。他们将所授的拳术名为“朱家教,寓有怀念朱洪武之意。”这种说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从字面上看我们只能大致的推测出朱家教流传的年代,而其形成的具体时间、地点,在传入当地之前朱家教系何种拳派,“身怀绝技的有志之士”又是何人我们无法探知;朱家教是否与太平天国真正有关系,或者与当时其他的反清组织有密切的关系也不得而知。如果说“身怀绝技的有志之士”出自太平天国,那么以上关于朱家教之形成的说法值得商榷。1851年(清文宗咸丰元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四方响应,广东天地会的起义势力最大1;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曾派杜川等人秘密回到广州联络会党,推动两广天地会的起义,鸦片战争以后的广东各地的天地会已经十分活跃2。可见,时在南方广东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并非太平天国。1864年9月(清穆宗同治三年九月)天京陷落后太平天国南方余部在闽西南和粤东一带坚持战斗仅有一年半之久,最终于广东嘉应的白沙坝全军覆没,清政府不遗余力地对太平天国的南方余部进行淸剿。同治五年的上谕中就有“著左宗棠讯督各路官军四面合围,余党速行殓尽,毋留余孽”,“穷搜岩穴百数十里间并无一贼藏匿”;在实际清剿行动中,官府勾结当地的地主豪绅,设立屠杀革命力量的‘清乡办善局’,到各村挨家挨户抓人,厉行保甲禁“邪教”1。太平天国的多位领导人物均出自粤东北客家人,就已使得清政府加强了对粤客家地区的管制与防御,加上当时他们在南方的残余势力也是覆灭于粤东北,不难想象在之后的时间里清政府还会采取更为严厉的清剿措施。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更不要说有人敢过街走巷去传武授艺。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以及以上关于朱家教形成的说法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笔者认为朱家教与太平天国并无关系。

“闽省僧人授艺”、“佛山朱家教拳师授拳”是关于朱家教形成的另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朱家教的始祖是粤省长乐(今五华)县揸水区乌石头乡的朱黄二。朱黄二从小喜爱武术,清乾嘉年间于闽省商贾时拜少林高僧为师,十载寒暑,苦练终成。归里传术,至今已有二百余年”1。“朱家教属广东客家拳,约在晚清年间,当时广东五华县揸水区乌石头乡有个朱黄二的人,他本人原来懂得一些武术,后来他到佛山经商,得到传授朱家教拳术的师傅指点,苦练有成,晚年归里,在族中传授武术,从学者多众等等”1。可以看到以上两种说法都指出了朱家教的始传者为五华朱黄二,但对“少林高僧”、“朱家教拳师”的真实名号却未能道明。试想,朱家教是客家八大名拳之一,要将其习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朱氏有心学拳于人,与之朝夕相处却不知授艺之师名为何,说来的确难以让人相信。是有人故意附会还是另有隐情,不能不让人有所猜疑。

笔者采访汕头朱家教时还听闻到“朱家教源于福建少林寺当家刘广才”的说法。然而,现在通常所谓的福建少林寺即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南少林,福建历史上从来没有名为“南少林寺”的佛教寺院,这一点是所有参与讨论的各方都承认的事实,在福建境内所有的寺庙中,地方史志都没有明确标明哪一家原本就称为“南少林寺”1。因此,没有有力的史料支撑,以上说法难以让人信服。

本文是对流传至今的朱家教武术的源起进行的初步考辨,希望通过本文对许多不太清楚甚至从未涉及的朱家教历史进行考究以求完善客家武术体系,丰富客家武术文化宝库,同时也为省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尽绵薄之力。

注释:

[1]陈周棠.广东地区太平天国史料选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

[2]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广东洪兵起义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6.

[3]陈周棠.广东地区太平天国史料选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13-114.

[4]广东省兴宁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兴宁文史[M].兴宁:广东省兴宁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9:316.

[5]曾昭胜,黄鉴衡等.广东武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189.

[6]黄伟民.“南少林”研究的检讨和批判[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