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强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福建 三明 365000)
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积淀着历代三明人民的文化创造和成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积淀时间越久,底蕴也就越深厚。没有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精神文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因素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三明市地处闽西(闽西北),境内自然条件优越,作为新兴工业城市,所辖区域具有千年历史,人文底蕴厚重,具有独特的城市精神和气质。
历史上,三明现有的行政区域分属其它地区1。1950年三元县解放,1956年三元县和明溪县合并,各取第一个字,定名为三明县。1957年,为了改变福建工业落后状况,福建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争取化肥、钢铁两个项目后,开始筹备选址,最后决定把福建的工业基地落在三明。1958年,全省集中各方力量,开始了大规模的以钢铁、化肥、重型机器厂为主体的三明工业基地建设。时年,鹰厦铁路通车后,三明由于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先后建成了一批重化工企业、轻工企业和军工企业等,其中有些是连厂带人整体从上海、福州、厦门搬迁过来。三明作为新兴工业基地规模开始形成。数年之内工业总产值从1957年的130万元,到1962年猛增到2294万元。在这个背景下,1960年7月,三明升格能为省辖市,1963年7月又改属三明地区管辖。1983年,三明地市合并成立省辖三明市后,开始实行以市带县的管理体制,辖2区10县(1984年永安县改为县级市)。
作为现代工业城市,三明城市的历史并不悠久,现有的市区的发展历史只有80多年的时间。一千年多来,三明行政区划分分合合,由此带来的历史嬗变和多元文化相互辐射交融,使得这座年轻的城市拥有更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滋养。闽人、闽学、闽江、闽师的四大源头都在三明,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等城市名片,让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宽广度,彰显三明文化自信。
三明地处闽西、闽西北,自古民风淳朴,传统道德文化氛围浓厚。历史上,三明人才辈出,唐代中丞范元超、宋代谏议大夫张永杰、理学大家家朱熹诞、明朝兵部尚书李春烨、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等均出自(出生于)三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明地区曾是中原“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入闽的桥头堡和聚散地、扩散地之一。中原文化和三明地区的自然经济相结合,使得传统的耕读方式、生产方式连同与之相联系的淳朴、温和、友善、诚信的品格得以保存并不断延续至今。三明城市成立伊始,大量干部都是来自于各县市区,因此在行政作风上必然带有其本土传统风格,从而便于在干部中提倡艰苦朴素、团结互助、廉洁勤政的作风,而一般群众则易于接受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这些对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潜在的作用。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石壁所在的三明市是客家人迁徙的中转站,是早期客家人的聚居地域和主要繁衍地域,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文化的孕育地,是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建筑的摇篮。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多彩的客家文化,形成了团结、勤劳、勇敢、质朴、礼仪、忠孝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崇文重教、节俭持家、尊老敬贤、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客家精神,并与当地文化深刻融合。三明客家精神深含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等内容,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同朱子理学一脉相承的杨时、罗从彦两位闽学大儒皆为三明籍人士。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三明境内开门讲学,传道授业,许多思想和理念是在三明期间成型并播衍出去,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三明本土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子理学崇尚讲伦理、明道德,自我节制,立志发奋、注重气节,互敬互爱、孝顺谦和、存理去欲、重义轻利、廉洁奉公等美德和优良品格,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传统优秀文化基因,
三明具有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是共和国的“红色摇篮”,长征出发地之一。三明市所辖的12个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县。土地革命时期,三明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畏牺牲奋勇前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党与三明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人民在感情上对党怀有一份亲切,在行为上对党保有一份忠诚,并代代传承下来。1958年,在工业化建设中,就像在革命时期支援红军一样,三明人民再次经历了一场支援建设的大动员,发扬革命精神,使得三明在短短的几年内变成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经历不但使三明人民继承红色革命文化,也铸就了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明人民将一个脏乱差城市创建成全国闻名的精神文明城市的表现是一脉相承的。
工业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在为现代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着现代的文明精神。1958年以来,作为福建省相对发达的工业城市,三明工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大量的人才,要求人们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一种必然的提高人的素质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资源的保障、市场的有序运转,这就要求对生态和环境实行严格管理和保护,要求整个社会必须建立公平和安定的正常秩序。同时必然要求人们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和谐共处、互助互利。这些要求恰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改革开放初期,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突出成绩,正是城市工业文明精神发挥了内在价值的结果。
三明人在历史上就有重读书、重文化的传统。1958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后,从全国各地拥入的军人、知识分子、工人、学生等,不但思想素质较好,而且文化水平也高。因此,三明整体人口文化素质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全省一直是比较好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当时三明整个地区二百多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0.67%,高中占6.2%,初中占12.77%,小学占38.41%。均高于全省同类比例水平(当时全省统计上述同类比例为0.61%、5.71%12.61%、36.32%)。与人口文化素质较高向对应的是三明的教育也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由此,三明市民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文明的生活水平,并自觉地遵守文明规范,这是三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能够率先开展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异军突起并取得巨大成就,与其作为工业城市的建设有重要联系;而能够长期坚持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借重于其历史人文背景所铸就的深厚根基。
注释:
①③作者注:1956年7月,三元与明溪两县合并为三明县,隶属南平专区;永安、清流、宁化3县隶属龙岩专区,1961年11月划归省辖三明市;大田县隶属晋江专区,1963年划归三明专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隶属南平专区1970年6月划归三明专区。
②作者注——闽人:福建最早的人类始祖;闽学:闽学之源:杨时、罗从彦、朱熹皆为三明籍;闽江:福建母亲河闽江发源地;闽师:福建的师范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