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的行车安全与驾驶技巧探讨

2020-12-06 16:04:51董志亮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董志亮

(江苏省连云港市善后河枢纽船闸管理所,江苏 连云港 222241)

引言:近年来,人们的道路安全意识虽然有所增强,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发生量明显下降,但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较大,对这类安全事故依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一旦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话,不仅会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多个家庭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大部分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驾驶人员自身的不规范行为所造成的,如醉驾、疲劳驾驶以及驾驶技巧掌握不足等,所以如果可以加强驾驶人员的行车安全意识与驾驶技巧,就能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一、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第一,性格因素。驾驶员的性格在行车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与安全行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优秀的驾驶员都具有关心他人、法纪观念强、情绪稳定以及责任感强等特点。所以,对于一些新手或存在性格缺陷的驾驶员,应积极向优秀驾驶员学习,在行车中始终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二,心境因素。心境属于一种微弱的情感状况,但由于其会对驾驶人员的情绪以及言论造成影响,所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行车的安全。通常驾驶员如果心境不佳的话,就容易思想不集中,反映变迟缓,增加事故发生概率。反之,则可以大大提高行车的安全性。第三,情感因素。对于客观事物或现象,人们会产生不一样的形态体验与持有不同的态度,假如驾驶人员产生恐惧、忧愁或愤怒的情感时,会懒于观察、思考,使得驾驶行为迟缓,容易引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1]。

(二)生理因素

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驾驶人员既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还有生理上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对于一些跑长途或走夜路的驾驶人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会影响到驾驶操作的准确性,导致行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公共汽车的驾驶员在一个班内需要完成相关驾驶动作上万次,包括减速、加速、刹车、启动、转向等,要想保证这些操作准确、安全的执行,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是很重要的。

二、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驾驶技巧

(一)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行车素质

其一,加强安全驾驶法制教育,提高驾驶人员对于行车安全的重视程度,使其形成正确的法制意识与行车观念。首先,对于一名驾驶人员来说,良好的驾驶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可以形成的,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驾驶技能,摒弃过去养成的不良习惯。其次,强化法制约束力,要通过加大安全驾驶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督促广大驾驶人员可以规范自身的驾驶行为,使其形成正确的安全驾驶观念。

其二,驾驶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从业者,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始终坚持安全行车的理念,做到不患病驾驶、不饮酒驾驶和不疲劳驾驶等。并且应树立敬业爱岗的思想观念,重视自己的工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可以端正自己的态度,礼貌行车,不见空就钻、不开危险车,可以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情绪,严禁与他人发生口角或肢体冲突,以此提高形成的安全性。

(二)实践中不断提升熟练度

要想提高行车的安全性,驾驶人员就应在实际的驾驶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驾驶技巧,如半坡起步、转弯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驾驶,避免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对驾驶人员来说,在驾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对汽车的驾驶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不过,在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中,不同品牌与不同类型的汽车,在驾驶系统上会有一定的区别,包括车辆的综合性能与各个部件的位置,特别是对油门、离合器与汽车制动的位置要充分掌握,并在驾驶之前,对座椅进行合理调整,确保视野清晰、开阔,能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做出准确、快速的应对,降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3]。

对汽车的制动技巧要熟悉掌握。在行车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这时汽车的制动性能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旦驾驶人员的经验不足或在驾驶的过程中,心理状态不是很好的话,就会出现猛踩刹车的情况,这样是不可取的,面对不同的路况,如何进行车辆的制动是很重要的,否则就会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结束语: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驾驶人员务必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规,并要不断加强驾驶技巧的学习与应用,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提高行车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