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珠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在民乐教育普及的今天,众多学校纷纷开设了器乐合奏课程,但就民乐合奏课程发展现状分析可知:很多学生为了应对比赛往往仓促排练、或没有提前经受系统的技巧训练,在演奏中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让最终的民乐合奏效果差强人意。针对于此,如何让器乐教育回归以审美为核心的初衷,也是民乐教师应当解决的问题。在民乐合奏发展中,也应坚持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价值和原则,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构筑民族自尊心,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民族音乐美感。下文探究出民乐重奏教学中做好民族音乐传承途径,仅供借鉴。
近些年,西方音乐凭借全方位的趋势涌入我国,一定程度上对国内音乐和民族教育带来了冲击。长久以来,我国已习惯凭借西方审美和价值观来评判遇到的各种音乐。但现实上,表演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才是中国乐器最擅长的东西,国人应更理性的选择加以判定,也要让每一个人理解中国和西方音乐有本质上的不同,虽然都是人类历史上精神文化的瑰宝,但不同国家的民族音乐代表的是对本国文化,社会,人民,山河,历史的歌颂,也代表着青年一代对祖国大好河山以及音乐艺术的热爱,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弘扬我国民族音乐,培育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首先,有必要在课程中引入优秀音乐作品,为音乐文化传承奠定基础,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且热爱祖国音乐文化。
其次,教师改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内心所想,以学生思想认知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曲中发现他们了解且熟悉的旋律,循序渐进的去了解民族音乐。
激发学习欲望,感知理解民族音乐。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民族音乐等方式,使学生置于真实场景中,让他们通过观摩等方式增进愉悦感。同时,鼓励他们用乐器试奏,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整个教育充满生机,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改变以往对民族器乐的陌生和神秘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育中也要融合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和民族音乐,博采众长,相辅相成,营造健康高雅的外部氛围,推进国内音乐事业的改革,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以往民乐教学思想中,很多教师关注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独奏能力,此种方式以培育专门演奏人才为核心目标,关注的是提高个人水准和能力,仅关注人才的某一项能力。随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准的提升,现今对人才的定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社会对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教师可在民乐重奏教学中,增添重奏训练课程,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思想,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社会适应性。除此之外,也要有效锻炼学生多种演奏方式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重奏训练,对策如下:首先,重奏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融合,不论是独奏课程和重奏课程,都离不开合理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实践课程只有和理论课程相融合,才会发挥出重奏课程的价值。其次,单种乐器重奏和多种乐器重奏训练相融合。在课程安排中,建议可以将多种乐器融合训练,不但能培育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能让他们更好了解重奏形式,拓宽未来发展空间。
1.训练带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重奏作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传统悠久,在自然环境,生活模式,文化背景上,都和国外西方国家有一定差异,所以在音乐上也别具一格。民乐重奏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构成部分,各大音乐学院在选择重奏练习和训练的乐曲上,包含如下几种类型:其一,传统民乐重奏曲目,其二,经改编带有西方特点的乐曲,其三,外国重奏作品。在重奏练习中,让学生感知民族重奏音乐的特点和精华,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2.做好重奏作品的创作,使之取之不尽
要做好重奏作品的创作,可以改编独奏乐曲,让其成为重奏作品。如将扬琴曲《将军令》改编成为了重奏乐曲,不但体现出《将军令》的气势,也创设出良好的舞台效果,还能让听众在别具一格的风格下感受到乐曲的精彩。
1.关注教学方法的培育
音乐教育手段属于一门科学,需要循序渐进的做好训练。欣赏法,示范法,模仿法,讲授法是常见的教育手段,在重奏教学阶段中,可以采取教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训练相融合等方式,为日后对学生进行重奏教学奠定基础。
2.在重奏教学中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
学习民族器乐的的学生,不论曾接受过何种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最终都要走上舞台表达音乐。所以教师在了解教育手段,为教学做好充足准备之后,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艺术实践,也可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之间的观摩演出等形式,在舞台实践中让学生得到锻炼,传承民族文化。
总而言之,要在重奏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民乐重奏教学的重要一步是合理科学的器乐发音,重奏的先决条件是扎实的器乐功底。对于教师来说,要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认知,对比,体验,调整,找到适合自己且最为协调,科学的发音方法。建议教师要熟悉民族乐器的基本功,为后续传授经验提供技能储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学习到民族乐器的正确发音方法,鼓励教会学生寻找最优美的发音。国内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曾指出:“乐器的发音不单单取决于乐器的构造,最主要的是受到演奏者审美和演奏技巧的影响,所以在演奏过程过程中,不能一味依赖,追求更好的乐器,而是要将目光放在准确的演奏发音上,这也是获取音色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一定要储备更多的民族乐器知识,也可善用互联网等途径展开学习,还可以定期欣赏音乐讲座,循序渐进提高自我能力,推进民乐重奏教学的不断发展。
在传承民族音乐的历程中任重而道远,中国民族音乐精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要让国人更好的理解民族音乐,弘扬中国文化,在继承,尊重传统历史基础上,做好民乐演奏教学的发展。本文探究出民乐重奏教学实践应用现状,并在转变常规理念,安排重奏教学、拓宽重奏教学训练的内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好重奏教学改革以及科学训练演奏乐器发音技巧,提高学生演奏技能等四方面做出概述,希望可以为民乐重奏教学的持续发展以及民族音乐传承尽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