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方燕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带领全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伟大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包括红色文化中所涌现出来的“人”、“事”、“物”、“魂”。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对当代青年职业人树立爱岗敬业、刻苦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忠诚和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民族危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空前团结,演绎着一幅幅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建设新中国的动人画面;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将爱国主义精神付诸实践,取得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蜕变。这些鲜活的面孔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有“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有一代名将——叶挺,有中国农民运动的先导者——澎湃,有在烈火中永生——邱少云,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等无数先进模范人物。
在争取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机、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在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今天的新时代的路程中发生了许多的可歌可泣红色事件,推动了我国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等事件,无疑成其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红色文化土壤的滋蕴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无数中华儿女在寻找和探索中国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革命遗址、遗迹和旧址等物质文化遗产。[1]如延安革命遗址、台儿庄大战遗址、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遵义会议旧址等红色遗迹。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为挽救中华民族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更凸显了中国特色红色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各个时期都闪耀着中国红色文化的独有光芒。例如: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启蒙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抗洪抢险精神、战役精神等,这些精神对增强新时代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有着重要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它还具有育人功能、经济功能、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等。职业教育不能一味注重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2]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育人价值,对提高当前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爱岗敬业是每个职业工作者都应遵循的本职业道德素养,是个人生存、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爱岗敬业就是要每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本职工作,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工作。
毛主席说:“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一方面,学习需要学的彻底,学的深;另一方面,学习需要长期保持,不能半途而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终身学习成为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贯穿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树立终身学习教育观,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学以致用的优良习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对社会做出贡献,不能以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职位的高低。合乎道德和法律的职业,都是平等的。应平等看待每一份职业、每一份工作,只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树立职业平等观,让更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绽放自身的光芒。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创新。对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技术复制”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需要培养能于创新和敢于创新的人才,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与职业理念,是当代社会、国家和行业不可或缺的职业精神,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需要而进行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文化。[4]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职业精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随着改变,不再是传统单一的技能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教育的需求增加。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贯穿始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有团队协作精神,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能虚心向其他人请教学习,能主动听取和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建议和帮助并作出相应调整,不断提升自己。将红色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必须重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实践条件受限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状况,合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对于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专业,各院校应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投入,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对于与红色文化不相关的专业,可以用于实现社会实践教育,开展相关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而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促使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学习诉求。因此,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大开发红色文化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红色教材和红色资源等。结合当地红色文化的情况,收集整理出当地独具特点的红色文化教材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红色文化。
建立校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打造校园红色文化隐性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情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克服各种挫折,获得更大成功;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正确的红色文化学习理念,把学习与将来的个人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知行统一。红色文化进入校园课堂,应拓展红色文化课程体制构建,将学生的主体需求和院校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增设红色文化选修课程和红色文化实践教育课程等,利用照片、视频、音频等大数据信息网络媒体的形式呈现历史,利用现存的革命遗址等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增加和丰富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途径和内容。让广大学生在课程和实践中更加积极的接受红色文化的陶冶,提升职业教学的实效性。
职业教育是帮助青年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找准自我定位的关键课程。而红色文化丰富的内容,重要的教育价值更能为当代青年人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的思想准备,发挥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因此,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到职业教育中,能够健全学生的事业情怀,培养他们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坚定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