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4)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即“当代大学生在自我价值确证、他者世界承认、权力权威尊从信任层面,产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与政治行动的积极创设过程。”[1]从总体情况来看,尽管微时代少部分学生的政治认同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情况是积极向上的,是稳定持久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很大程度表现出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微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十分珍贵的政治资源,在我国,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政治氛围,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影响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因此,必须引领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使他们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矢志不渝地忠诚党的伟大事业,自觉履行自已的义务。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语言使用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在 “两微一端”、网络论坛等媒介中,汇随处可见一些新潮网络词。这些网络语言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有的犀利传神,有的精确达意,也有粗俗难懂等等,这些网络语言的流行一方面丰富了语言表达,有一定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语言存在泥沙俱下问题,“低俗浮夸语言屡见不鲜。”[2]网络语言通常都想追求一种个性化表达,追求标新立异,青少年网民是使用主体,他们追求感觉至上,情感宣泄,情绪化表达。如“蓝瘦香菇”“积极废人”“××吓尿了”;追求新奇有趣,吸引眼球,“中英文+数字+微表情”混合式表达。如“打Call”“No 作 No Die”“无Fuck可说”;追求“无厘头”恶搞、调侃、戏谑式表达,如“死肥宅”“戏精”“撩骚”等。这些浮夸低俗的“微语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在冲击我国公民共同价值理念,侵蚀社会正能量,消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挫伤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分层、价值多元、利益分化、文化变迁以及全球化语境等正在消解、改变人们原有的政治认同,从而引发政治认同的变迁。从现实状况看,不论是政治精英、知识分子还是平民大众,每个人既生活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空间里,也生活在“虚拟”的利益族群之中。各种身份背景聚集在传播平台上,都会代表各自的阶层表达价值立场,展现阶层文化,从而产生围观效应、放大效应,引发社会价值体系解体、分化。当代青年可能饱受“金钱至上”、消费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困扰和影响,必须承认的是,“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无论来自家庭教育、同伴群体的影响,还是社会风尚、新媒体等方面的学校外环境的影响,都可能比学校教育更深刻、更广远。”[3]要看到,“当前社会上青年‘蛰居族’、‘佛系青年’现象兴起,所谓‘丧文化’在高校青年群体中弥散,激励了几代人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也被恶搞成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没有目标的追梦者’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新标签。这种错误的奋斗观是对主流价值文化的颠覆与解构,与朝气蓬勃的青年精神背道而驰,与当今中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格格不入。”[4]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狭隘的、错误的政治价值观,往往使个体会产生“负认同”或者情绪抵触,这些必然会极大阻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久而久之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改革开放产生质疑,有的甚至处于“价值观真空”状态。
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新型社交网络与数字传媒的普及运用,使微信、微博、微播等即时通讯工具被广泛而自由地使用,国家政治安全日益复杂化,并与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甚至生态安全交织在一起。各种信息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种类繁多,海量的假信息、伪信息也掺杂其中,鱼目混珠,信息攻击、数据窃密、民意误导成为新型政治安全问题,政治安全问题也成为国家治理的重大难题。大学生网民通过微媒体,随时随地传播信息,表达思想,有时还主动参与政治问题讨论,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机构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政治渗透,不时制造、传播谣言,传递攻击国家政治制度的信息,诱导大学生参与政治事务的方向,甚至策划组织暴恐事件,遥控指挥反国家反制度反社会活动,严重影响我国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少数大学生政治信仰逐渐淡化,政治认同逐渐冷漠。
以上这些,也成为了微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变量,直接威胁到国家观念的一致性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势必对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构成严重威胁。我们必须系统筹划,妥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