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2020-12-06 16:04:51苏玉玲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苏玉玲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八里湾镇贾寨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0)

新课程在进行改革的同时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知识目标,但是忽略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的教学特点等诸多问题。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视觉方面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会给学生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多媒体是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的重要工具,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小学数学中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形式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展示可以将知识展现得既生动又简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的教学工具非常广泛,其中主要包含了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等。小学数学课程涉及的知识和层面都非常的广阔,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老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输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相关技能的传授,这样情况下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对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二、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革新知识呈现形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这也为知识呈现方式的革新、教学容量的拓展带来了新的可能。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需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技能,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数学教学,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图片、动画、短片等形式呈现、展示出来,营造和创设出直观、动态的教学情境,使知识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以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层面的感官冲击,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记忆与掌握。

例如,在教授《圆柱与圆锥》时,本节课程主要以立体几何图形为主,为了便于学生们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笔者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上课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相关的图形,让学生们在直观展示中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然后,笔者再通过信息技术将本节课程的图形进行详细分解,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掌握图形知识。这样,笔者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革新了知识呈现的形式。

三、精心组建小组活动,拓展学生参与范围

小组教学是新课改所强调和倡导的创新方法,其目的在于改变和优化学生间的关系状态,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活跃教学的氛围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需要坚持并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改变过去统一性的授课方式,按照特定的标准和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职责与分工,保证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其次,教师需要以任务为驱动,来促使学生们主动展开小组间的探讨、沟通、互动,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实现广泛参与和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授《分数除法》时,在前面的学习中,笔者采用了问题启发法,教学效果十分不错,而本次教学,笔者对问题启发法进行革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法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上课后,笔者先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然后,再围绕课程内容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这样,笔者通过精心组建小组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参与范围。

四、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数学教学应该和生活实现紧密的联系,才能够体现出数学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实现对教学思路和范围的拓展、延伸,去观察、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并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促使学生以生活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切实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百分数》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结合生活元素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根据生活实例介绍本节课程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们以生活经验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阶段,只有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要顺应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的趋势,把握全新的教学要求,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出发点,来推进各种创新策略的巧妙运用,以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