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12-06 16:04:51王玲俐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王玲俐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湖东学校,江西 九江 332000)

引言:每位学生都应该具备语文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和拓宽视野。当前的教育中,日益凸显出了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出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语文教学包含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价值,并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知识进行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前,大多数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都会把目标完全列出,其中涉及许多方面,如课文结构手法的运用与效果评价等。实施新课标以后仍然如此,把原本是目标体系对评价体系的指导性作用,本末倒置变为由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体系,这样的固化思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成效是虚幻的。新课标下应重视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应该是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有些教师并未完全理解新理念的精神实质,在新课标行为化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因而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叫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只是营造了学生主体性的假象,课堂的教学内容成为一盘散沙,降低了课堂教学的鉴赏品位,高耗低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一开始的字词,到后期的段意教学都使用了肢解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硬性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有效的方式,完成初中语文的教学[1]。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措施

(一)丰富教学情节,加深理解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丰富教学情节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强化他们的体验,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阅读的教学需要在情感的共鸣中强化他们的文学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枯燥,很多学生会在课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的环节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加深他们对叶圣陶先生的理解。通过简单的视频,同学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处世,包括简单的作品介绍。之后可以在课上设计简单的提问环节,首先请他们根据视频思考自己观察到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依据是什么?根据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从而活跃班级的氛围。接下来开始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2]。

(二)补充文化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文化背景的补充利于初中生们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补充背景的方式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引导他们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独立的思考和联想,体会不同作品背后的内涵。文言文是初中阶段接触的较为频繁的一类文体,主要是通过这一类型的文章带领着同学们感受我国蕴藏的文化。例如在介绍《桃花源记》这一篇文言文中,教师可以采用补充背景的方式帮助同学们理解天下大同这一概念。首先需要介绍陶渊明时期的国家背景,在动荡的社会局势中,百姓们无比的向往和平,他们希望能够在物资丰富且人人平等的环境中生活,由此创作了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通过背景的补充,同学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这篇文章背后的寓意,最终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3]。

(三)开展综合训练,掌握阅读技巧

综合的训练能够帮助初中生们系统的感受到知识的运用,并在这样的环节中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为此,教师可以在课上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介绍。教师可以选择一组类型相似的文章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处理。例如在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事件的描写,刻画出某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样可以采用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这些写作技巧需要学生独立的总结,并能够将这些内容与写作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这样的综合性训练,同学们能够摸索到阅读的关键信息和技巧,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分析方式。在这样的训练中,初中生能够发现教师的重点是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在转变意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结束语: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而是要通过采用不同的措施,引导同学们主动的探究和学习,允许学生在课上有不同的看法,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