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0-12-06 16:04:51王玉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王玉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英国英语教育专家Harmer(2000)指出,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它强调外语教学研究应关注外语学习的主体语言学习者的因素和特征,应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和语言过程。现代心理语言学理论(Chomsky,2002)则更强调人类大脑固有的语言学习机制和学习者主观因素及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或needs assessment)理论也体现了外语教学重视学习者因素的理念。它最早是由Richterich(1972)提出来的。需求分析模式指出了如何满足外语学习者在未来的语言使用环境中的交际需求。教师运用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即他们希望从外语教学中获取什么。Brindley(1989)和Robinson(1991)提出了客观需求(objective needs)与主观需求(subjective needs)的概念。他们把所有关于学习者的客观情况(如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等等)笼统地称为客观需求,而把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认识和情感需求(信心、态度等)概括为主观需求。需求分析对教师课堂设计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英语的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有:课堂教学效果差,不能吸 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认为基础学科没有专业课那么重要等等。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目光?如何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由“要我学”积极转变为“我要学”?针对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在教改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以赛促学”型教学之路。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倡导学习者从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转移到“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更多地必须在课余时间去完成。有人对大学生课余学习的调查表明:在校生课内与课外时间比是44:56。(陈永元,2003)如何保证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课题。(祝询,2005)英语教学中开展的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词汇、写作、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通常都在课外时间,学生为准备参赛,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寻找资料、与同学协作、交流和磋商、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通过开展英语演讲赛、辩论赛、小品赛活动,学生切身体会到:课堂学会英语,课下并不一定用好英语,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并不是一回事。这就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自觉地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在课外延伸。

我国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对学习者的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到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各种心理需求。英语竞赛活动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我国正在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强调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竞赛为平台,积极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众所周知,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结构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既有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把这两个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长期探索感受到,运用恰当得体的“竞赛式”教学,对发挥学生主体性有较好的作用。所谓“竞赛式”就是利用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心理,构建一种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竞赛机制。其特征是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外在学习诱因,转化为激励进取、张扬个性、反对懈怠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中去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掘其潜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此,笔者以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为例,谈谈竞赛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中通过对竞赛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折射出的不足进行探析,得出来了一些启示,提出了一些对策,认为应该把英语竞赛引入大学英语课堂,使两者有效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