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细兰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一中,江西 南昌 330004)
阅读理解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来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能力强的人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材料来获取更多的、更加精准的信息。在初中语文学科中,教师对于“阅读理解”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理解题目”这个层面上,也不能仅仅以传授“答题模板”为教学目的。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现阶段我国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能力强学生的成绩就优秀,教师的水平差学生的成绩就比较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欲望仍然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度探究还是有着必要性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汉字积累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单纯的汉字教学容易使学生记忆混乱并且难以理解运用,教师通过对汉字在课文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对字词更好地进行理解,对日后汉字的运用具有很大益处。例如:课文中的“益”字,通过组词“利益”可以解释为“好处”的意思;通过组词“益甚”可以解释为“更加”的意思。通过在课文中对汉字进行组词解释,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生字词。学生也可以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说话技巧、听力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于提高阅读质量很有益处,教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教学任务的落实也很有用。
要想构建有效课堂,基本前提便是要让学生自觉参与到阅读探究、阅读思考活动中,确保学生的思维状态一直处于活跃、能动状态,使其在听讲时能够自主整合阅读意义,全面把握课文内涵。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借助教学资源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及时放松下来,使其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探究文本内容,在阅读时融合自己的情感经历与思想感悟。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初中语文教师也可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文本问题,让学生能切实展开阅读探究,使其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整合、分解并重组课文资源,由此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使其自主建构文本意义。为此,教师则可设计层次递进、梯度鲜明的阅读问题,保证问题的启思价值,为构建有效的阅读课堂做好充足准备。
阅读探究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谐交流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表达行为,以标准答案限制了初中生阅读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也由此影响了初中生的阅读理解。从有效教学理念来说,有效的基本行为特征便是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所以教师应该要切实丰富阅读探究教学活动,切实改变初中生被动接受文本知识的不良行为习惯,由此优化学生的阅读思维。
就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课堂上组织了6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各小组可以选择通过分段朗读、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时熟悉童话故事的具体内容,由此纠正语音表达行为。其次,小组便要按照分段概括段意、分析人物形象与归纳课文主旨的顺序全面分析文本内容,由此优化小组合作程序,使其自主建构文本知识。接着,各小组便可平等展现探究结论,共享阅读思维成果,自主建构阅读意义。之后,笔者便会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各个人物形象及其行为目的,组织学生展开主旨交流活动,使其及时抒发个人阅读情感。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十分荒诞,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皇帝不可能如此愚蠢;有的学生则表示童话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的,虽然情节十分夸张,但是却也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万恶的皇帝统治制度让普通群众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讽刺了当时愚蠢的统治者与明显的阶层问题。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课文阅读为中心,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并不会在课后自主参加阅读活动,且即便有少部分学生十分喜欢阅读,会自觉挑选一些课外书,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与整合,导致初中生的阅读理解一直十分肤浅,难以全面开发学生的阅读认知潜能。
一般来说,笔者会以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活动来整合课内外阅读教学活动,以便切实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使其逐渐爱上阅读。笔者便组织本班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这一经典的文学著作,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三篇左右的童话故事,认真撰写读书笔记,由此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一直都是目前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老师要在思想上更加重视这项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更好地采取措施应对教学中的问题,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丰富,抓住学生的眼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