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辉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大庙镇大庙小学,河北 承德 067000)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要通过有效阅读的开展,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不断地在高效阅读中促进学生的进步。
一、潜心会文,挖掘文章中的扩展点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先要立足文本,做一个静心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摒弃所有的杂念,用一颗真挚的心品读文章的每个字词和章节,理解作者真挚的情感,进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在做到文体统一的同时,能更好地体验阅读。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开展教学设计,不断地诱导学生,使学生能走入作者的内心深处。譬如,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略读课文《梦想的力量》,以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一个六岁的加拿大孩子有一个梦想,想为非洲孩子挖上一口井,让非洲的小伙伴喝上干净水,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梦想成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需要挖掘文章中的精髓部分,很多人在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找到种种理由放弃。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时候,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深度导读《名人传》,让学生思考这三个名人遭遇困难和险阻以后,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接受这种人生,如何在苦难中重新成长起来的。阅读完《名人传》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是否对苦难有新的认知,是否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并要求学生引入例子进行生活内容的例谈。
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做到精心细读,就能在融入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奇迹,这样能将课内直接引入课外,并在每堂课内实现三维维度的全面提升,学生才能对课文内容有深度解读,更能深刻地认知与了解知识内容。
二、解读作者,把握衔接点
若想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便需要认真查阅资料,对作者的信息进行详细了解,从而对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更加准确的掌握。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透过表层信息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内容展开精读,从文章的语句当中进行深入分析。学生从文字当中感受到作者幼年时期在祖父的园子当中所看到的事物都是那样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带给读者心灵上无尽的美好,所有事物都充满了生机,都具有充足的活力与灵性。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才能够让自己的文字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作者萧红进行了解,其出生的家庭封建思想浓重,她是一个出生在不吉利的日子里的女孩,因此她的到来并没有给予家人快乐。在作者的童年时代,唯一带给她关爱的只有她的祖父,他为她念诗,教她学习,对其进行文化熏陶,这些都为作者不幸的童年带来了一缕阳光。作者一生中都深深眷恋的便是自己祖父的花园,每当她被呵斥,祖父便带她到花园当中玩乐,他们栽花、捉蜻蜓,玩累了便睡觉。无论她怎样做,祖父都不会责备她。祖父的去世使她十分悲痛。通过这些生平的了解,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将这些作者的经历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呼兰河传》的阅读,《祖父的园子》便是节选于这篇著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衔接到一起。
三、比较鉴赏,发现共同表达观点
教师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尽量要选择同类阅读材料,在与课内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需要突出作品自身的特点。比较阅读活动开设期间,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让学生能在同一主题表达中引入不同的切入点,使学生能从学习的方法、语言表达上有突破。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桂花雨》这课内容的时候,需要先带领学生感悟桂花的香、甜、美,然后再为学生选取课文中《月光饼》的片段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了解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上有很多形似的地方,且作者是同一人。教师待学生发言完毕后,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琦君作品的共同点是借助故乡的花木、通过景物的抒发将心中的浓浓乡情展示出来,这也是借物抒情的最佳写作方式。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感受课外内容的精彩世界,就需要学校在营造良好课外阅读环境的前提下,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熏陶情感,启迪心智,开阔视野,促进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学校,教师每周至少要为学生提供两节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假日期间,学生要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此外,在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外,教师还需要教授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这样才会使阅读事半功倍,学生更加喜爱阅读,而不只是当成任务完成。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报刊、杂文一类时可以进行泛读;阅读名著、故事、小说一类时可以通读,了解文章内容与表达的主要含义;对于比较经典的散文、古诗可以细读,感受文学语言的优美和蕴含的丰富情境……不同的阅读素材有不一样的阅读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运用,真正使阅读充满效率,提升阅读的信心和成就感。
总之,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需要对作者生平进行了解,从情感和思想上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更好地将不同的文章进行准确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