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娟
(河北省张北县第一中学,河北 张北 076450)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文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当前阶段,高中教师渗透传统文化更加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继承,并不关注传统文化形式的深刻内涵与深厚情感。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古诗词,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精神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要透过传统文化的形式,了解在该传统文化形式背后所蕴含的优秀精神、内涵,这样学生才能自发学习、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高中文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对其中的学习技巧的掌握与应用,尤其教师更加关注应试教育所要考核的内容,将学生背诵古诗词,掌握翻译技巧作为核心,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教育,有的学生在学习结束后也无法准确的表述该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如果高中文科教学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就会对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高中文科教师应该明确在阅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古文翻译技巧、诵读能力的重要性,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高中文科教学中,高中文科教学中为了渗透传统文化,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会应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时候才会更加容易。基于此,学生为了能够对文言文、古诗词有更好的了解,就会应用多种教辅材料,虽然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文言文、古诗词的意思。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要想在高中文科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内化。
传统高中文科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就会比较被动,也无法主动积极的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深入解读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高中文科教材中有《陈情表》,在该奏章中,李密向晋武帝描述了自己在幼年遭遇不幸后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感谢朝廷对自己的赏识,但是他认为现在是需要回报“日薄西山”的祖母的时候。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各项活动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文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也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而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多样化的文科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电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体验,并在该过程中学习爱国、善良、孝顺等等多种优秀的品质,将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内化,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高中文科教师之间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古典诗词朗诵会、成语大会、汉语听写大会与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中,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并对观看后的感受进行交流,在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中,文化发生碰撞,使传统文化继承得到学生的关注。
在高中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是一件需要潜移默化、坚定不移坚持的事情,不仅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引导,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师可以积极的拓展高中文科教学的外延,将文科教学延伸至课堂教学以外,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了解、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某高中文科教师要求学生依次在课前五分钟向班级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喜欢的诗词,然后学生可以根据一周内同学所介绍的诗词,选取其中一首进行背诵;利用周末时间背诵一篇经典散文,在经过高中三年的积累之后,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人文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在向其他同学介绍古诗词、背诵古诗词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阅读指定的经典名著,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作品。通过反复的阅读、咀嚼经典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变化、审美情趣。有部分高中文科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时候,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文科教材的节选内容来确定所要阅读的经典名著内容。学生在对该节选内容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原著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在选取经典名着的时候,还需要关注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涵,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科学科学习质量,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较多优秀的品质,在高中文科教学中教师还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文科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优良品质。高中文科教师还需要对文科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持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