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周益
(安龙县万峰湖镇民族小学,贵州 安龙 552400)
数学新课改的推进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才能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才能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⑴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⑵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课堂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的同学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来拼成所学过的图形。这样,每个小组很快进入你帮我,我帮你的拼图活动中。趁着学生的热情,师问:“你们各拼成什么图形?每个三角形跟你们所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一下子沸腾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把学生置之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我们班级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得成吗?大多数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发现15×15=225平方分米,(7×5+7×6+5×6)×2=214平方分米,225>214,所以认为能做成的。但有的学生是用画草图的方法,作出判断的。通过作图发现白铁皮不够长,最后学生想到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还是能够做的。这类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中的许多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数学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灰太狼拿着一把米尺对喜羊羊说:“你能用这把尺子量出我的尾巴有多长吗?如果量不出的话,呵呵,我可要把你当做午餐哦!”喜羊羊拿起米尺一边量一边数:怎么一米长都没有呢?喜羊羊犯难了,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我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喜羊羊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这样便引起了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我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我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灰太狼指着喜羊羊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环节,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有助于主体意识的培养,推进现代化教学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