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峰
(四川省内江市第九小学校,四川 内江 641000)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基于指向思维品质构建故事问题链是可行的,它为学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维路径,激发了学生自主表达语言的良好欲望,对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都很有帮助。
所谓指向性思维品质,它所探讨的是思维关联性与想象能力,它们都建立在经验世界基础之上,采用了诸如隐喻、象征等技术手段对相关事物进行有效关联,表达一种新颖的思维方式。在小学阶段,教师多采用类推手段结合生活经验,为学生明确指向思维品质内涵,建立关联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故事问题链,如此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观察图片、捕捉图片与文本中信息、最终建立表象层面上的关联与想象链条,以实现对学生思维广度的有效提升。
这里以外研社PEP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1 《Do you want some rice?》为例展开故事教学方案设计,专门通过该课构建引导式问题链,希望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关联能力与想象能力[1]。
首先在故事导入阶段,教师会结合Listen and chant板块创设教学故事情境,然后设计提出引导式问题链,问题链如下:
教师:Noodles and rice are very、very nice.Juice with ice is also very nice!Do you want some rice?
学生:Yes,please./No,thank you.
教师:Look at that man.What is he doing?
学生:He’s making noodles.
教师:Great!Now let’s read the story and guess what does Sam and Amy want to eat.
上述问题链中的所有语言内容甚至是思维内容都是来自于生活之中的,教师利用了一种指向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链之中,如此可自然引入生活情境,映射生活情境,发挥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故事问题链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驱动价值出发培养他们捕捉信息、关联生活的能力经验,对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也很有帮助[2]。
思维逻辑性与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做到的,教师在遵循严格逻辑规则的基础之上也希望构建补白性问题链,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在故事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发掘图片中所隐含的大量信息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故事内容补白,规范演示问题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激发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why、how、what等等关键词汇展开对全文的理解思考,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比如说教师就可设计以下故事问题链:
教师:Everyone,can you see the bird in each picture?
学生:Yes,it’s on/in…
教师:Do you think the bird is there all the time?Does the bird want to eat or want to say something?If you are the bird,what do you want to eat or say?Now let’s try to say and act!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串中每一个问题都衔接故事,都是对故事内容的补白,相当精确到位。与此同时,教师也希望学生与自己共同参与到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小鸟,通过what、where、how等等逻辑性语言来配合生动语言动作,表达故事情境中的逻辑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扮演小鸟时,教师就会说:
“Oh,I’m the bird!Look!Here is a restaurant,I’m hungry.I want some fish.”
在这一问题链故事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向性思维非常明确,那就是通过教材故事内容开发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对他们逻辑思维的有效拓展,基于小鸟的心理、神态构建问题链故事机制,形成师生之间的相互互动过程[3]。
在指向思维背景下构建故事问题链,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最大限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为学生未来更好学习英语知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