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欢
(四川省旅游学校,四川 成都 610208)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帮助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美德,增加集体观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近年来,四川省旅游学校将学生劳动素养的锻造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劳动课程纳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意见》要求开展劳动教育。
结合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中1,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仍然是个短板,既缺少完整的体系,也缺少理论支撑,还欠缺更新机制,要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必须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更高水平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学校推行学分管理模式,制定了管理办法,规范学分认定方式,由相关部门制定实践学分的管理办法,在实践学分组成将社会实践学分分为劳动教育学分、社会认知学分、法治教育学分、感恩教育学分、安全教育学分五部分,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每周安排学生劳动课程2学时,全学期总共18学时,所有参加劳动的学生每周填写实践手册,记录所学习的劳动内容、所劳动的项目,记录劳动的感悟,并由班主任审核认定该项内容学习是否合格,期末时,所有在校学生须按要求修满对应项目的学分,劳动学分是否合格已纳入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劳动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在对劳动教育的管理过程中,实行由学校德育部门负责牵头组织,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共同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模式,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管理。每周安排2课时劳动内容由德育部门牵头制定,在开学初,德育部门制定适用于全校范围的统一劳动课程内容,在学校统一安排的范围之内各教学单位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年龄层次制定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实践劳动。
一方面,学校坚持校企共建的的办学模式,学生定期到合作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各专业定期要求行业技术能手、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行业要求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通过志愿服务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类志愿服务的岗位,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学校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志愿服务领导小组,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有完整了志愿服务认定制度,将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面对当下社会现实状况,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家庭中,劳动也应成为学生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劳动素养的锻造需要从家庭入手,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从日常生活的劳动开始,鼓励学生自己参与家庭的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鼓励学生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实现家校共育。
1.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真正做到环境育人。学校自新校区建成以来,以环境引人、环境留人、环境育人为着力点,以打造AAA级校园为目标,统一规划、合理设计,结合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等场所,优化校内环境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导学生爱惜“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定期组织开展“最美校园我来维护”主题劳动,鼓励参与环境维护全过程中,最终实现环境育人。
2.学校坚持“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将专业方向放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将师资锻造融入产业发展进程中,将学生培养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明确劳动实关于人们劳动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的总括3,进一步理解工匠精神,学校在校外内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的岗位,让学生从行业实践中、从专业技能的学习中、从岗位锻炼中去体会、去感悟劳动精神。自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学校为根据不同专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同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结合专业认知开展生产性劳动。
3.充分发挥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结合志愿服务、礼仪服务等活动定期到学校周边景区开展环境维护、义务劳动等,到周边社区开展献爱心公益环保服务等;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各类礼仪志愿服务等。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他人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更加充盈了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感。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学校也在不断探索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发现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后期的劳动素养锻造过程中,学校将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优化管理模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劳动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