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燕
(上高县学园路小学,江西 宜春 336400)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在数学课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还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思想意识以及行为能力的养成都与教学老师的教学模式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好动,对于数学知识总是保持着一定距离感,甚至一些小学生非常恐惧学习数学,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那么,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创新教学内容,让原本枯燥无聊的数学知识焕然一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1]。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学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用死记硬背地方式来学习三角形面积,最终导致学生只知其字,不知其意的后果。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如何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数学老师可以将一个三角形和用两个三角形拼起来的平行四边形以多媒体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自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引导学生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梯形面积公式,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数学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一个小学班级一般由四十个左右的学生组成,并且一同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数学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采用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活动,只是让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去接受数学老师的教学知识,不仅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而且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也不到展示的机会,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数学老师在创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应该对课堂活动进行创新。笔者认为,设置学习小组的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在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彼此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颖的解题思路,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运算》时,数学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向学生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农民伯伯一共有4个果园,共收获了160吨葡萄、6000千克的大枣,现有的装箱每个箱子可以装在5000克的水果,那么需要多少个箱子呢?”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并且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也得到了拓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笔者认为,学生所处的课堂氛围、学习环境将直接学生学习时的状态和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文已经提到,数学知识相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会更加抽象化,如果数学老师仍旧按部就班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枯燥无聊的课堂氛围中无法产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创新课堂氛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技巧之一。例如在学习《倍数运算》时,数学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的特征,设置“敲七”的数字游戏,数学老师随即抽取八位学生,让这八位学生从1按照顺序开始数数,如果是数到7的倍数的学生不能将数字喊出来,并且要用铅笔敲打自己铅笔盒,如果喊出数字或者说错,则需要接受上台表演节目的惩罚[4]。数学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玩中学,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欢愉、轻松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再自由组织与之类似的游戏,例如“敲八”、“敲六”等游戏,并且鼓励学生改善游戏环节、增设游戏项目、创新游戏规则,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无论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活动,还是创新课堂氛围,都是建立在数学老师教学观念的创新的基础之上,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数学老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不仅包含专业水平的提升,数学老师还应该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从而能设计出更加符合小学生这个成长阶段的性格特征的教学方案。数学老师在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之后,就能运用更加亲切、友好、新颖以及幽默的授课方式,并且以自作表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保障今后的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并且阅历尚浅,思想意识还未成熟,仅仅依靠自身的感知能力来培养创新意识是相对困难的,因此需要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教学技巧。笔者认为首先要提升数学老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活动以及创新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