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芙蓉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湾里实验小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从开学到至今,已三个多月了,多数孩子已慢慢适应网络课程时间,但据家长反馈,孩子们的学习成效并不是十分理想。毕竟还是六七岁的小娃儿,自律性不高,多数家长已恢复工作状态,有的是在家办公,无法时时刻刻监督到位,孩子们面对着冰冷的电子设备,没有同学的陪伴,没有老师的互动,孩子似乎很容易出现学习疲倦,找不到重点,打不起精神来,针对班上学生这种情况,我思考了许久,采取了以下教学指导模式。
为了让学生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在每篇课文学习前,我都会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列出预习提纲。以《一分钟》这篇课文为例。
要说这世界上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想那就是自学。可一年级的孩子从何来自学的动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每天玩都不够,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是我当下最需要努力的工作。这就要谈一谈我们班的评价机制了。
1.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程序化管理作业、打卡等一切课后内容。
2.每日点评、每周评比、每月表彰,荣誉驱动孩子内心的战斗力。
3.课后“知识胶囊”故事解答重难点。
孩子要如何才算是完成一堂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呢?或者说孩子通过网络视频完成一堂新课学习的流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
我是从三个板块来入手。
首先课前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老师每天发布的预习提纲,一步一步进行有效预习,完成一项打一个√,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就逐步成型了;其次在听课途中,该做笔记时要求学生做笔记,比如:重要句子、词语、多音字、声调、组词等都需要记录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也是培养孩子们做笔记的习惯;最后是课后小结,一节课后,问一问自己,“我学会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里不太明白的地方?”如遇不懂的向老师或者家长请教,如果没有请教的,那我会在孩子的每日作业中认真检查,如发现错误,会第一时间一对一进行线上辅导,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及时纠正错误。
第一,每天通过作业一对一点评批改,请家长把老师的点评读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的点评,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们,关注他们,培养他们的自查意识;第二,每篇课文结束后,我会出题群发给各位家长,用来检测每日所学;第三,每周日晚上七点半,把课堂上的知识点,难点,重点,变成一个个红包发到班级交流群里,孩子们在抢红包的快乐中答题。孩子们特别开心,很喜欢这种答题的感觉,参与率高既让孩子们热情参与答题,又可以开心抢红包,得分就成了附加功能,而不是为了加分而答题。
对于孩子掌握不透的,线下我会一对一重点讲解。通过微信语音或者视频联系到家长,根据家长的表述初步判断孩子的学习状况,再与孩子本人沟通,直到疑惑解除为止。目前我们班的孩子整体都还不错,由于一年级知识内容也尚浅,可能在家里,家长就已经解决了,还未到老师这儿来,个别笔顺家长有疑虑的在群里提出来,我都会第一时间回复。
不管网课学的怎么样,最终还是需要用练习作业等方式来检测孩子们每日所学。这一块,我主要是分为两三补分来处理:
第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巩固语言作业居多,书面作业居少。语言类作业比如:在学完第一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时,当天我就布置了一项口语作业,仿照儿童诗《谁和谁好》,大胆的联系生活,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创编一首小诗,当天晚上的作业家长们纷纷上传孩子们创编小诗的语音视频,有近乎一半的同学都创编的十分好,我把语音转换成文字发至家长群,家长们都纷纷表示惊叹,孩子们的创造力太强了。
在学完《我们读书吧》时,我布置了一项口语交际作业,向其他同学推荐一本书,把你看过的觉得有趣的书籍推荐给全班同学,推荐时要注意介绍书目,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以及最吸引你的地方,孩子们读这个作业可上心了,在家里翻箱倒柜的找出自己爱不释手的书籍,看着一个个介绍的视频,家长们也都十分欣慰,这个作业跟玩似的。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培养了阅读的好习惯,还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路温舒“向你推荐一本书”案例:
第二部分是通过线上答题活动,通过必答题点学号的方法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效果还不错。班上目前几个学困生学习态度十分认真,作业完成较好。每天都会与家长沟通孩子的状况,当前,我班长只有一个胡锦鸿,家长不是十分严格,有一次作业未交,是因为家长太忙,没有看见老师发的作业和信息,没时间看手机,后面多次沟通,家长表示会注意。
第三部分是以手工操作,锻炼孩子们都课文内容都理解,比如在第六单元结束后,我就布置了孩子们画一副和夏天有关都画,孩子们都奇思妙想,有都画荷叶,有都画青蛙,有都画沙滩海边等等,充分发挥了他们都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理解课文内容都基础上画画,一举多得。
这么多的担忧指引着我继续向前探索研究,因此,除了协助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学习安排,利用现有的资源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多的时间我还是在深入研究如何有效持久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持续保持全班同学这齐头并进的大好趋势;如何既保护好孩子们的视力,又能把每节课的内容都学扎实。教书育人之路,并不平坦,唯有不断思索探究方能走的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