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为媒,绽放语文课堂风采

2020-12-06 16:04:51李玲玲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李玲玲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二中学,山东 东营 257000)

纵观学生的语文学习,他们其实每天都在读,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不一而足。那怎么诵读才是有效的呢?怎么诵读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欣赏能力和素养呢?

首先,教师的准备工作非常关键,作为语文教师要自己深入到文本中去,在课堂上能做到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中去,努力缩短与作者的隔阂,琢磨作者的思绪和创作时的感悟。文章所铺设到作者和有所触动的景物事件诸如此类的大的情境,作者写作历程中的相关作品等,教师务必了熟于心,信手拈来。

其次,教师应具备引导能力让学生设身处地,生成专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作为引路人要选择斟酌恰如其分的语言,结合课文内容,配以恰当的表情、动作,还原文本的内容,引起学生的体验和共鸣,使所有学生进入文本所体现的艺术情境中。此时,期待和文章作者衍生情感的交流,孟子有云"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第三,教师要在环节的设置上突出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合作的活动版块,既要有学生的个人体验,又要有集体的智慧,学生们在交流和思考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收获自然也是多多。

发现活动。再深一步,细化到词语,你会发现不乏乍看平平无奇,细一品读又不禁让我们有拍案惊奇的赞叹,只凭浅层的读读想想是难以窥到其中要义的。此刻就须启发学生自己去探求,学会运用对比体会的方法。这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还可以用数学的运算方法,让学生们试着对文本中的用词、句式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一系列的探究后对比原文思考,前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白原文文本语言的妙处。

想象活动。对于文本中学生喜欢的意境函旨俱佳的句段,适当指引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借助文字所描述之见闻感受,细处入手体会文中意境美。这个活动可以结合插图与原文进行对照,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进行想象,从原文出发拓展延伸。

表演活动。我们可以尽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才能,学生彼此配合,让文本中的情景再现 例如在《背影》一课中,堪称经典的是文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部分,在学生熟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用的"攀、缩、微倾"等动词后,我让学生把前面的讲台当做月台,实地进行表演,看谁模仿的最像。此后趁机再让学生谈出所感,带着亲身体会的感情再诵读情景再现的重点句段,思考作者缘何要用大气力描写背影。课堂上把声情并茂地朗读和想象以及表演三者巧妙契合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真切体会到了文中父亲举步维艰仍勉力前行的样子,深刻体会到父亲不外现的山一样的爱子之心。

第四,教师要做好行之有效的引导,扩宽学生的诵读方式多样化诵读。听读,品读,比读,分角色演读,利用读的力量深入文本发掘文本的教育价值。

教师要在授课之始的朗读方法上进行循序渐进的示范指导督促。或者听读音频,或者教师配乐读,不可或缺要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来选择示范的节点,在感情的渲染中润物无声,让学生学会分析重音、停顿,渐渐游刃有余地控制语气、节奏等,因为朗读中真挚的感情最能抚慰心灵,语速的快慢、轻重、停转、语调的扬挫等无不传达出不同的感情。不被重视的标点,往往关联语言中不同的语气语调。一般在句中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的词语,注意要考虑重读。

第五,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习惯指导,例如要做到勾画,圈点,批注,引导学生寻找,捕捉,提炼文本中的有价值的信息。

抓住文本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的精彩句段,使学生领悟修辞的效果,认识到它是如何凸显语言形象性的,是怎样让抽象的变成具体的,让无形的变成有形的,让朴实无华的变成文采斐然的。在文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这里巧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柳树写活了,细节的刻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祥子烈日下拉车的艰辛。不妨多读上几遍,祥子的艰难和无奈的痛苦形象就会深入到学生的大脑当中,为进一步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础。

对文中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更不能放过,因为它们更多的借助肖像、动作、神态、语言各个方面的描写,细腻描摹,把人物和景象写活了。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文中"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我们不难看出孔乙己的"慌"、"伸开五指"、"罩住",一系列入神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孔乙己特有的性格特征。

有丰厚底蕴的汉语言,注定了其表现形式具备的多样化可能。好的文章的确需要好好读,诵读是入门功夫,只有进入到里面,才能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展开诵读,琢磨领悟;在诵读体会中让新鲜而充满活力的语言,默化在诵读者的意识形态中,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见未曾见的风景。诵读,仅是学习语文的一小步,能够采取积极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章的内容,增强学生语文鉴赏力和语文素养,以此为基础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日常教学就需要从此入手,逐步搭建起语文教育和学习的大舞台,绽放学生的异彩。